说各级官报是"三姓家奴"不无根据,并且此奴不顺,皆为《水浒传》中"割猫尾巴拌猫饭"的李固之属。且不论其品行,只说"三姓"之源:
其一,它们该姓"国",因为其资本金及现有资产是为国有,参与《国资法》起初草的专家(如中国政法大学经济与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先生)明确告诉人们:国有企业"有的在党的宣传部门下面"。换言之,尽管是党控,但未确指为党产,即首先该姓"国"。
其二,"国有"之谓本从"全民所有"转化而来,所以它们该姓"民"。除了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之外,类似的)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非纸媒等等,自己告诉公众姓"民")。
其三,一如刘纪鹏先生所言那句所指实际状态那样,官报(媒)又要姓"党"。
很逗乐子,"三姓家奴"说来说去,就是个"国民党"了。说起来,这个"国民党"还真不如台湾的国民党,因为好赖不济,台湾的国民党总算比较老实地面对了人民对"党产"与"国资"的关系质疑了。
看其来,讨论国家姓"资"还是姓"社",远没有讨论官报(媒)姓什么更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启发作用。
官报(媒)由国资支撑,但究竟赚多少钱,国人从来不得预闻。广义而言,若把国资比做一个大舞场的话,而经营者及监管者又是演员的话,那么这个舞场中实在是演员多于观众。15年前,操国柄者不由分说,把"全民所有"一词压缩为"国有",并且设了什么"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劳什子。后来,看"局"这个玩艺儿实在不灵,又于2002年改"局"为"委",升了一步。但是,升是升了,对外可说这个"委"是个临时机构。
这一"临时"不要紧,一下子临时了五年!
《国资法》出台后,国资委的名称与职能都会变,但这不妨碍一些头脑发热的体制内经济学家说"胡话"。他们说,中国国资不是连年赢利吗?看来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原则以及强硬的私有化主张,要改一改了。因为从2002年8%的国资利润率到2007年的11.5%,一路攀升,几与这六年的GDP增长速度呈平行状态。国资委也作出了相对保守的计算,说2007年底,中央企业赢利达一万个亿。
这一万个亿里面,中央级官报(媒)的赢利份额即贡献率是多少呢?仍无下文!
体制内或干脆是与国资体系有密切关系的经济学家们错了,因为国资(或狭义到央企)能赢利的原因,绝对不在于经营有方,完全是"傻小子睡凉坑,全凭火力壮"──其一,新的市场准入,国资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权;其二,国资本身就具备官商合一性质,其垄断性带有法律效力;其三,在资本自由极度匮乏的中国,国资根本不用担心资本自由程度,因为它们本身就有一种十分专横的自由。
这些因素反映在实际生活中,公众很无奈,从千里远途火车餐车上的"买茶座"到官方势力"剿灭"了陕北小石油,比比皆是。至于"愚民"们看不到的呢?首先是新闻出版行业的准入问题:一方面行无法之法,高举政治利器,打击任何试图进入的分利者。不信,你办一张报纸试试。当然啦,私下里偷着印黄刊的,官家还一时管不了。另一方面,放开民间准进,就算设上政治卡子,出不了三年、五载,官报(媒)或是被民间吞并了或是自个"赔得掉腚"。
我的评论似有政治倾向,但我更是经济分析人士,所以在个人视角上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政策内含,在经济方面,就是一个准入垄断问题。当那些板着脸,要坚持四项乃至100项原则的人们发动声势浩大的"打黄扫非"运动之际,实际上是在为中国(大陆的)新"国民党"服务,为他们净化软环境。
好在,市场机制本身是公平的。不是吗?那些拥有天然的资本自由的国企,有的不也如民企一样,死在资金链条上?所以,时下任国资委大头头的李融荣还是比较清醒:过来几年国资嫌了钱,是因为形势好,而不是什么改革改得好的原因。无论如何,官报(媒)还是有继续忽悠国资法的机会,至少在明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又是一次好机会。而问题仍然是,没有任何机构向公众公布过官报(媒)国资的利润额度及其分配状况。所以,不管官报(媒)忽悠什么改革,针砭什么时弊,只不过是庄稼人的一句话──半哑巴治风瘫,拿病找病。
质而论之,也实在没必要跟官报(媒)过不去,正如整个社会道德败坏了,我们没法责问那些含辛茹苦的教师那样。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就处于"半哑巴治风瘫"的状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綦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