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京北海白塔──燕京八景中的仙岛之灵(图)

作者:李昕  2007-11-13 05: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海上仙山──北京城的基础北海的由来


在中国的神话中,东海里有个不见底的“归墟”,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里,中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仙岛上住着神仙,秦始皇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仙岛求取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八仙过海也是去这仙岛。汉武帝仍然向往仙岛和长生不老,他下令在皇宫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命名为“太液池”。开创了中国皇家园林“一池三仙山”的构思布局,历代相传。

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创建了蒙古帝国。金贞祜三年(1215年),蒙古军队攻取金中都前,先期攻占了万宁宫(现在北京的位置),万宁宫虽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较完整地保存下来。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来到中都,由于历经战火的金中都宫室已破败,忽必烈不得不暂时住到中都城外的太宁宫琼华岛去。琼华岛上的广寒殿,就成为忽必烈下榻的地方。

1265年忽必烈把“渎山大玉海”-一个巨型的,用整块玉石雕成的盛酒用的瓮-置于广寒殿之时,大都城尚未兴建。

1267 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放弃中都旧城,另建大都新城。首先,他以太宁宫的湖泊为中心修建宫室,然后环绕着这新筑的宫城,按照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又兴建了一座大城,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从此琼华岛以及所在的湖泊被划入元大都皇城之中。元代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忽必烈把都城从西南转向了以北海琼华岛为中心的地方来。把大内建在太液池之左,把隆福宫、兴圣宫建于太液池之右,所以,北海琼华岛成了决定元大都城位置的重要因素。元代万寿山内苑位于元大都皇城内东宫(皇宫)与西宫(隆福宫、兴圣宫)之间,相当于今北海、中海地位。琼华岛遂改称万寿山,中间的湖泊即为太液池,于是金代的离宫便成了元代皇宫御苑。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郊的太宁宫琼华岛故苑的基础上兴建了万寿山内苑,又以万寿山的内苑为中心营建了元大都城。新建的大都城,相沿为明清的北京城。

由此可见,金代太宁宫琼华岛对北京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今日北京城地理位置的形成,始肇于元大都,而元世祖忽必烈是以金中都城东北郊的离宫──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元大都宫城(皇城)的,正如人们所说先有琼华岛,后有紫禁城。

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以西,原皇城里有一条完整的湖泊,当时统称为西苑。经桥划分后分别叫做北海、中海、南海。每个湖中有一座岛屿,合称三岛,琼华岛就在北海中。中共建政后,中海、南海被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党魁们占据,改造为居所和办公地点,只有北海──北京城形成的基础,作为皇家园林向公众开放,并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北海位于明清紫禁城西北,占地70余万平方米,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逐渐修建而成的帝王宫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现存“一池三山”设计中最宛如仙境的一处。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荫”。

美不胜收的北海永安寺白塔

远望白塔,白色的宝塔高耸于碧树黄瓦的宫殿树木之上,映衬于蓝天绿水之间,色彩对比鲜明,显出卓然不凡的气质;盛夏时分,湖面铺满荷叶,荷花盛开,阳光照耀下的白塔,皓洁静穆,更使人感到置身于佛门极乐净土世界。

步入北海南门,走过永安桥,就到了琼华岛的白塔山脚下,山南麓是永安寺,从山南麓拾级而上,依次经过山门、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善因殿,山顶就是北海最突出的建筑永安寺白塔。从建筑美学的角度看,白塔在这组层层叠叠、逐级上升的建筑群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成为辉煌壮丽的顶点。

白塔塔顶标高112.4米,建成时是北京城内最高点。白塔高35.9米,站在塔下仰望白塔,可见白塔直顶青天,雄伟非常。站在白塔身旁俯视永安寺所有殿宇均为歇山顶,并覆盖了黄、绿、蓝等各色琉璃瓦,从山顶俯瞰下去,色彩斑斓、蔚为壮观;白塔周围和岛上的其他地方有着许多太湖石,是金朝时从北宋汴京(开封)的艮岳御花园内运来的,玲珑剔透。俯视京华,东面的故宫、景山,南面的中、南海,北边的什刹海历历在目,还可没有遮挡的远眺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这样的景色使人顿时胸襟开阔,宛如置身天庭俯瞰京都,精神为之一振,心灵也随之升华。

永安寺白塔是一座覆钵式砖石佛塔,为砖、木、石结构,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但可见到塔的通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糟朽。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的比较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白塔内部有根立木,为白塔主心木,柏木制,高约30米,从塔基处直通刹顶。塔基为折角式须弥座,座上是三层圆台──金刚圈。塔身最大处直径为14米,南面有装饰精细华丽的佛龛,为“时轮金刚门”,俗称“眼光门”,周围用钳子土烧制的西番莲花饰,门上绘有红底金字组成的藏文图案,内刻“十相自在”图案,系七个字组成,译音“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据说这组字是由清代雍正与乾隆皇帝的大国师章嘉ܫ若必多吉亲手书写的。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刹。刹座是一个小型须弥座,其上砌出十三条线条,为相轮,象徵十三天。

十三天之上覆以两层铜制华盖,天盘、地盘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比例协调。天盘直径约3米有余,重约1500公斤。地盘则更大更重,约2000多公斤。天、地盘上均铸有镂空的莲瓣宝珠结带图案。天盘之上还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这8种宝物图案有吉祥如意寓意。华盖表示对佛的尊崇。地盘的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华盖下面华盖边缘悬挂16个铜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白塔顶部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托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自下而上由燃烧的半月,太阳,日上为倒卷莲花须弥座,托有巨大的桃心,心的四周为熊熊燃烧的火焰几部份组成。宝顶上放有一个9两重的纯金舍利盒,盒内有朱砂,奉释迦牟尼佛牙1颗,舍利子18粒。

当藏式佛塔的样式固定后,其形制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塔基为方,象徵“地”,塔身圆,象徵“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徵“火”,华盖伞,象徵“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四大”。白塔通体银白,表示清洁、纯净、心诚。

对比北京另一座著名的喇嘛塔妙应寺白塔,北海白塔塔身同样的浑圆,衬托出修长的塔颈格外纤细。如果说前者是高挺胸膛的威武金刚,后者则像挺拔秀丽的曼妙仙子。

北海白塔历史与功用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信仰喇嘛教的皇帝根据西藏喇嘛诺门汗的建议,在琼华岛山南建白塔寺,按前寺后塔的原则,在寺后的山顶明代广寒殿旧址上建了白塔。据立于山南坡的乾隆御书碑记记载,建塔的用意在于用佛教“寿国佑民”。乾隆年间,改白塔寺为“永安寺”,因此白塔也称永安寺白塔。

在永安寺东还有两块石碑,分别是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的《建塔诸臣恭纪碑》和雍正十一年(公元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

白塔前的重檐琉璃小殿为永安寺的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砖制小佛455尊,殿内原供奉着文殊菩萨化身鎏金铜像,称为“大威德金刚”,俗名叫做“镇海佛”,有36手、36眼,称“千手千眼佛”,“文革”中被毁。传说白塔下有一口海眼,用此佛身才能镇住,以绝水患。白塔后曾经立过五根号杆,俗称五虎号杆,是为防变而设。当时根据五行家的说法,按金、木、水、火、土造出蓝(青)、黄、红(赤)、白、黑五色龙旗,用蓝色旗代表东方,白色旗代表西方,红色旗代表南方,黑色旗代表北方。若东直门告急,东直门、朝阳门号杆升蓝色龙旗,白塔山号杆便随之挂起同色龙旗。晚上看不见旗色时,就挂蓝色灯笼,城内八旗见到信号,就结集队伍,东向迎敌。城内有变或敌人破城,就挂黄旗或黄灯。在挂旗或悬灯的同时,还要放二十一响信炮报警,为此,在白塔山山坡专置一信炮台,据《大清会典》记载起报警的作用,清时设信炮总管一员,五品官,八旗各一专司监守。实际上信炮台也是一个镇物用以补全风水。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年阴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都要在白塔山举行“白塔燃灯”,这时从山下燃灯直到塔顶,并请喇嘛举行法事,鼓乐伴奏下念经,直到深夜,祈求国泰民安。

北海白塔里的敬天宝藏

覆钵塔多为实心的,北海的白塔却是一个巨大的空腹塔。据北海塔史记载,塔内有一根九丈高的通天柱,柱子顶放置了一个经盒,盒中盛舍利子,还有星船、佛龛、供桌、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等。康熙年间地震后修复白塔时,塔内又添藏铸嘛噶喇佛一尊,高一尺,铜铸镀金;银满达一个,重十两;盛贮舍利子银盒子一个,重一两;旱般三架以及佛龛、供桌等物。还装有各色茶叶十斤,各色净果品饽饽共五筐,除毒药外各色药共五斤,银九两九钱,金九钱,珍珠、珊瑚、青金石,每样九钱,红铜十两;各色绒缎碎缕红条共五斤,冰片一两,肉豆蔻、草茸、画石、红花、薏仁每样二斤,仙人掌、海螵蛸、葛薄根、丁香、列志、干莲、哈喇每样二斤,沉迷香一斤,高香五百箍,西天红黄香五箍,吉祥草二十一根,肚尔宪草一捆,满洲香兰花每样一百斤,柏木枝条一百,白地磁罐九个,内装各色杂粮,康熙铜钱九个,黄杭细三十匹,五色珠二线二十斤,冰糖、密石、喇嘛每样十斤,牛奶、酸奶、他喇克每样一坛,棉料连四纸六千张,笔十管;银朱四十斤,双红胭脂四百片,白芨十斤,白面五十斤,共用过江米十六石六斗,白矾一千七百二十斤,桐油二十斤,沥青五斤,黄蜡五斤。

为什么有这么多数是“九”呢?因为九在佛家被视为最大数字。

北海白塔历劫重生

北海白塔几遭灭顶之灾,自建成以后進行过多次修缮。据记载,白塔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两次因京师地震震毁而重修;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余震波及,相轮发生移位,后修复。

清代康熙十八年夏历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大地震,造成白塔震毁。《清史编年》中记载:“七月二十八,巳时至酉时,京师大地震,声如雷,白昼晦暝,势如涛,顺德、德胜、海迨、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城墙塌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二十九、三十日又大震,通州、良乡等城墙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为了安全起见,康熙皇帝到景山园林里面避难三日。这次地震两年后,重修白塔,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才告竣工,并且还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

雍正八年(1730年)夏历八月二十九日,北京又发生了地震,北海白塔再次损坏。史料记载:“派监修随查塔身,塔座彻底内裂,必须全行拆重修。”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才告竣工,经过重新修葺的白塔完好如初。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严重受损,宝瓶向西歪倒在天盘之中。据说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也被压碎了,导致“十三天”歪斜,所以在1977年时又進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北海的白塔是宗教建筑、园林风景以及皇室尊严巧妙结合的典范,其审美价值、信仰意义、以及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留给人们极其深刻的印象。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