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老民俗 万头攒动看洗象(图)





吃得爽 煎饼凉粉银苗菜 事挺忙 晒书晾衣酿黄酱——

  按阴历计算,自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进入了伏天。入了伏,就开始了一年里最炎热的日子。今年的夏至过去了,但入伏偏迟,要到7月20日才是三伏之首的头伏第一天。在老北京人看来,每年阴历的六月初六日(今年在阳历7月1日)才是夏季中最热的一天。到了这一天,会进行以避暑纳凉为主题的很多民俗活动。

   百姓汲水酿黄酱皇家开库晒字画

  《析津志·岁纪》记述,元代在六月,大都人要吃“麻泥(芝麻酱)、蝌蚪粉(现在叫作蛤蟆骨朵凉粉)、煎茄、炒韭、煎饼”。

  六月初六日这天,要在清晨五更之前汲取井水,据说用此水酿制的黄酱,经过三伏天的暴晒,味道特别好。明代,六月初六日这天,保存皇家档案的皇史宬和古今通集库要将图书字画拿出来晾晒。銮驾库也要晾晒彩旗、伞盖等仪仗用具。宫廷里还要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藕的新生嫩芽。

   贴伏膘: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

  清代《京都风俗志》记述,六月初六日,寺庙都忙着晾晒经书,商贩们敲击着铜盏叫卖酸梅汤,满街都有卖西瓜的。人们在三伏天,会做些“异于平日”的好饭菜来犒劳自己,“谓之贴伏膘”。

  老北京流行的“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的说法,就是来源于“贴伏膘”。那时出城避暑的人很多,“城外二里,茶轩酒舍,上罩芦棚,下铺阔席,围遮密树,远护疏篱,游人纳凉其中……”

  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妇女们还说,在那天洗头能令头发“不垢不腻”。

         护城河边洗大象  上斜街酒馆挤爆棚

  六月初六这天,最令北京居民举城欲狂的赏心乐事,就是到宣武门外的护城河边去观看大象洗澡。在明朝、清朝时,官府要将饲养在象来街驯象所的几十头大象,全部牵到宣武门外的护城河去洗浴。北京居民万人空巷蜂拥围观,文人们还要即兴做诗,成为昔日京城夏季中的一景。

  明清时期,每到六月初六日(有时候,也在头伏第一天),驯象所要提前通知管理护城河的部门开闸放水,驯象所的上级机关銮仪卫还要出动旗鼓校尉,举行隆重的洗象仪式。

  洗象地点在宣武门外以西的护城河段。这里北边是城墙,南边是沿河岸弯曲的上斜街。上斜街的茶楼酒馆,凡是临河的座位都被有钱人预订爆满。家住宣南海波寺街(今称海柏胡同)的清初大学者朱彝尊也曾来此看过洗象,他有诗篇说:“后园虚阁压城濠,溅瀑跳珠闸口牢。正好凭栏看洗象,玉河新水一时高。”

  明代诗画名家徐渭也有观看洗象的诗篇:“帝京初伏候,出象浴城湍。决荡粗泥落,吹喷细雪残。鼻卷荷曲水,牙划藕穿澜。”徐渭形容大象的耳朵似荷叶,长牙似白藕。描述洗象场景最为生动的,是《顺天府志·风俗篇》记载的清代大学士彭蕴章所作《看洗象诗》:“宣武城南尘十丈,挥汗骈肩看洗象。象奴骑象游玉河,长鼻卷起千层波。昂头一喷一天雨,儿童拍手笑且舞。笑且舞,行蹇蹇,日暮归来洗猫犬。”京城的儿童们,看罢了大象洗澡的热闹事,回到家里立刻照方抓药,将自家的小猫小狗也捉来,按在水中照样洗浴一番,该是何等有趣。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