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息与否并不重要,因为它己丧失利率工具应有的功效,目前最重要是如何才能令加息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中国,加息的目的在于抑压通胀,阻止经济过热,但是从2004年以来的多次加息行动,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多只是在流动性过剩方面起到减少扩张的作用。
要知道中国内地是否有通胀,并不需要瞪着每个月的CPI 数据,和研究它是否失真、有多可信。只要到内地和朋友谈一谈,到商店里、菜市里看一看,就知道是有通胀。至于CPI的编制和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失真有多大 (笔者在2006年初,当市场都在担心通缩时,己谈论过CPI统计失真,应该是要担心通胀而不是通缩) 的讨论是不应该成为左右加息决定的因素。
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投资下不来、贸易顺差一路冲高、过剩资金游走于资本市场,把资产价格一路往上推,就这几个问题己给加息提供客观环境。然而,加息又带来其他问题,那就是在加息还没有起到给经济降温的时候,中小企业己面对着资金成本上涨的严重制约。
我们都知道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都要低于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更甚,国有企业不但占有整个企业利润的大半以上,他们往往都能在利率提高后得到各种名目的补贴和转移支付。而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里,国有企业又占有大半壁江山,在低资金成本,投资回报率又高的情况下,区区45个基点 (2007年以来,1年期贷款利率上调的总幅度) 的利率上调,又怎能起到抑压经济过热的效果。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加息只能吸收一小部份储户的小额存款。
就今年前5个月,平均负利率就达 0.62%,就算央行来个重拳出击,把利率的上调幅度加倍,到54个基点,负利率的情况仍然存在,同时,物价的趋势只会涨不会降。但是,如果来个重拳加息,被重创的是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还不畅宽,企业债市还没建立的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外的借贷一年期利率一般都在12%以上,私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就更狭窄。国退民进的经济结构演变就会遇到阻碍,向市场经济靠拢的发展方向就会受到质疑,外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内部失衡、外部干扰的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
虽然今年前5个月的通胀为2.9%,还处于温和的通胀范围内,但笔者相信,只要把一篮子受调查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因应消费者的消费构成和组合作出修正,必定超过目前所公布的物价水平,当然也不会是太高。这样做才能使CPI成为考量经济运营,调整利率的依据,否则,就算每月瞪着 CPI的走势,也不能准确判断出物价的真正走势,当然也就无法做出相应的货币调整政策,这种“错位”在3年来的调控成效中己尽显无畏。
中国内地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是先于预期,而消失于利率调整后,这种情况可以从10年期政策金融债的收益率变动看到。从2006年到今年5月份的3次利率上调期间,10年期政策金融债的收益率总是在预期加息前上行,在上调后下行。谈到债券收益率,收益率曲线的确较为扁平,当我们用2006年加息前的收益率曲线和最近的收益率曲线相比,就会发现收益率曲线更为扁平化,这显示出利率水平是有必要持续上调。
从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问题和加息论,似乎己是大部份人的共识,但加息与否并不是因为猪肉价格上涨,决定加息因素应该是核心CPI。而由于CPI的编制过时及失实,核心CPI能导出的物价走向和线索亦己失真。故此,应否加息则须考量整体经济运行,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加息是有客观的需要,但必须同时拓宽资本市场,否则效果难现。
本文作者为CEIC Data 环亚经济数据中国数据库主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要知道中国内地是否有通胀,并不需要瞪着每个月的CPI 数据,和研究它是否失真、有多可信。只要到内地和朋友谈一谈,到商店里、菜市里看一看,就知道是有通胀。至于CPI的编制和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失真有多大 (笔者在2006年初,当市场都在担心通缩时,己谈论过CPI统计失真,应该是要担心通胀而不是通缩) 的讨论是不应该成为左右加息决定的因素。
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投资下不来、贸易顺差一路冲高、过剩资金游走于资本市场,把资产价格一路往上推,就这几个问题己给加息提供客观环境。然而,加息又带来其他问题,那就是在加息还没有起到给经济降温的时候,中小企业己面对着资金成本上涨的严重制约。
我们都知道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都要低于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更甚,国有企业不但占有整个企业利润的大半以上,他们往往都能在利率提高后得到各种名目的补贴和转移支付。而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里,国有企业又占有大半壁江山,在低资金成本,投资回报率又高的情况下,区区45个基点 (2007年以来,1年期贷款利率上调的总幅度) 的利率上调,又怎能起到抑压经济过热的效果。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加息只能吸收一小部份储户的小额存款。
就今年前5个月,平均负利率就达 0.62%,就算央行来个重拳出击,把利率的上调幅度加倍,到54个基点,负利率的情况仍然存在,同时,物价的趋势只会涨不会降。但是,如果来个重拳加息,被重创的是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还不畅宽,企业债市还没建立的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外的借贷一年期利率一般都在12%以上,私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就更狭窄。国退民进的经济结构演变就会遇到阻碍,向市场经济靠拢的发展方向就会受到质疑,外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内部失衡、外部干扰的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
虽然今年前5个月的通胀为2.9%,还处于温和的通胀范围内,但笔者相信,只要把一篮子受调查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因应消费者的消费构成和组合作出修正,必定超过目前所公布的物价水平,当然也不会是太高。这样做才能使CPI成为考量经济运营,调整利率的依据,否则,就算每月瞪着 CPI的走势,也不能准确判断出物价的真正走势,当然也就无法做出相应的货币调整政策,这种“错位”在3年来的调控成效中己尽显无畏。
中国内地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是先于预期,而消失于利率调整后,这种情况可以从10年期政策金融债的收益率变动看到。从2006年到今年5月份的3次利率上调期间,10年期政策金融债的收益率总是在预期加息前上行,在上调后下行。谈到债券收益率,收益率曲线的确较为扁平,当我们用2006年加息前的收益率曲线和最近的收益率曲线相比,就会发现收益率曲线更为扁平化,这显示出利率水平是有必要持续上调。
从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问题和加息论,似乎己是大部份人的共识,但加息与否并不是因为猪肉价格上涨,决定加息因素应该是核心CPI。而由于CPI的编制过时及失实,核心CPI能导出的物价走向和线索亦己失真。故此,应否加息则须考量整体经济运行,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加息是有客观的需要,但必须同时拓宽资本市场,否则效果难现。
本文作者为CEIC Data 环亚经济数据中国数据库主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