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黄金,盛世古玩?

收藏其实是个很私人化的东西,据说透过藏品,可以窥见藏者的种种隐私。故此文凡涉及藏家均用化名,以与国际通行的“保护隐私权”规则接轨。

不过,姓名虽假,言行皆真。

“小资玩洋,大款玩古”

老贾是我过去在北京工作时的同事,现在一家大的传媒公司当高管,收入颇丰,名气颇大,但工作“相当”忙。就连这次约见久别的我,他都找不出上午或下午的时间:“这样吧,反正中午我也要吃饭,我们边吃边谈。”

但他却有时间博客和收藏。在环境优雅的日式餐厅中,他把餐巾铺开:“我工作一直很忙,属于个人的时间很少。但回到家,我不会接与工作有关的电话,我要让这段不多的时间真正属于我自己。我每天写一篇博客,或长或短。我还收藏当代名人的日记或笔记本。最近,我通过一个收藏网站,搜到了中国新闻界一位已故著名报人的日记。”说到这里,他的双眼闪着得意的光。

老贾收藏的也许可以称之为“今玩”,但小甄搜集的绝对是“古玩”。小甄是只“海龟”,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现在上海经营一家IT企业。钱赚了不少,车、房也有几套,剩下的余钱,他不想再换成砖头或轮子,他也不信任中国的股市,于是他玩起了古董,而且是地道的中国古董:他专门收藏中国古瓷。

这次我去中国采访,小甄专门带我到他家,看他的那些“宝贝”,看得我眼花缭乱。他告诉我,这是什么宋官窑、那是什么元青花,说得外行的我,只好连连点头称是。

在上海,我还采访到一位专门收藏古匾的民营企业家。谈到他的收藏,这位企业家更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如今的中国,是小资玩洋,大款玩古。”在北京,著名话剧导演张广天这样对我说。

古语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 大概正是因为如今“大款玩古”,才带动今天的中国形成了一个利润空间非常大的古玩市场。而且,不知是因为附庸风雅,还是因为向大款看齐,“大款玩古”现象还顺便捎带出一个风靡全中国的“古玩热”,捎带出一个利润空间也小不了太多的“假古董市场”和从业者甚众的赝品制造业。

如今,参与这股搜集、买卖古董热潮的,上有达官贵人、大腕大款,下有机关小职员、公司小白领,似乎所有公认、或自认收入达到“一定层次”、生活修成“一定品位”的中国人,如果家里不摆个碗儿、放个罐儿,墙上不挂幅字儿、贴幅画儿,就会感到有些“跌份儿”和“掉价儿”。

传媒也趁机造势,推出了什么《五月槐花香》、《人生几度秋凉》、《古玩虫》等专写古玩行业的电视剧,中央和省市电视台还开办了电视拍古、专家点评等古玩专题栏目,为热遍神州的“古玩热”推波助澜。

玩物丧志,食古不化?

据中国《收藏》杂志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的收藏五百多项,三千万收藏者热衷此道。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全国每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0亿元人民币。

据说,在当今世界三大投资领域──房地产、股票、艺术品中,包括古玩在内的艺术品的投资回报最高。还有的中国传媒言之凿凿地引用古语说:“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惹得那些有闲心、无闲钱的工薪阶层心里更加火烧火燎、奇痒难耐。

“古玩热”的一个附带效果是:使包括大款、明星、达官在内的中国人“自修完成”了某种中国古代文化的 “回炉课”。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和八、九十年代的“西化潮”,使得中国上下各阶层对自己祖宗的文化不甚了了,也许,如今中国人通过“古玩热”这种投资行为或商业运作,了解的祖宗文化仍然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皮毛,但至少为了不被赝品所骗,玩者也要加深、拓宽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的知识。

在古玩市场玩,赝品太多,真真假假,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要上当受骗,要不被骗,就要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你要收藏古瓷,你就要明白古瓷的烧制历史、民窑官窑的区别和瓷史背后大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由“古玩热”的商业投资行为,进而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张广天却对“古玩热”背后蕴含的东西,有着一种隐隐的忧虑。他认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八、九十年代的 “西化潮”,以及当今流行的“古玩热”,都是在未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梳理和扬弃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盲目抛弃或接纳,因此均不利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成长和现代文化的培育。

当时听到张广天这番话时,我觉得他有点儿小题大做。富人玩个古匾,或平民百姓家中摆个旧碗,就拖了现代化的后腿,有那么严重吗?

一直到我后来去了重庆“湖广会馆”,我才若有所悟。

重庆“湖广会馆”中有一个匾额博物馆,展品是当地一位名医捐献的祖上几代的珍藏。我没有看到我采访的那位民营企业家收藏的古匾,但我在这家对公众开放的匾额博物馆中却驻足细赏,流连忘返。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古匾,大者如一堵墙,小者如一面镜,文字或隽永深邃,或粗俗朴拙,但木匾均散发着旧木的悠远气味,石匾都沉淀着古石的历史厚重,古老、真实得令人发颤。就血统而言,我是华人,生长在中国,后又移居海外多年,但如此时这般直接呼吸着先人的气息,直接倾听着祖宗的叹息,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

匾不同于碑,俗语说,“官碑民匾”,碑刻写着官语官话,匾雕画着民愿民望。但我不得不说,我看到的某些民匾所折射出来的民情民欲,却又是那么酷似官碑所宣扬的官腔官调。例如,官场上奉迎拍马、歌功颂德的“褒绩”匾、鼓励后生求取科举功名的 “励学”匾,褒扬封建道德的“忠孝节义” 匾,既像一堵一堵的墙,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又像一面一面的镜,映照出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从匾额博物馆出来,我马上奔往重庆市中心的解放碑广场。我首次来重庆,确实被重庆城市建设的宏大气魄和气势所震慑。站在解放碑广场,仰望鳞次栉比的商厦,环顾摩肩接踵的人群,你恍若置身于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

我的确需要匾额博物馆与解放碑广场的这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否则我无法从祖宗那沉重的叹息中缓过气来。

哟,在上海时,我忘了问那位收藏古匾的民营企业家:“你在把玩了古匾收藏后,是否也要跑到外滩换口气?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