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约西元前3500到西元前1500年)
新石器时代( 约西元前3500到西元前1500年)(1张图s)
中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一些农业聚落出现,由于这时期的人们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相对确保了食物来源的稳定性,进而释放了聚落内的劳动力从事其他工艺活动,使得文化发展迅速提升。中国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地点极多,全国各地皆有发现,以比例来说则主要分部布在黄河流域附近。当时的气候比今日的黄河流域温暖潮湿,林木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湖和沼泽遍布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农作物为栗、黍,代表器物则是陶器。
仰韶文化4000-2000 BC
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约6800~480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一般认为仰韶文化的前身为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仰韶文化分布主要以渭水、汾河、洛水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核心。基于关中和西北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分为中原仰韶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中原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村的半坡类型和陕县庙底沟的庙底沟类型最具代表性。
红山文化 4000-3000BC
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距今约6000─5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部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出土玉器种类较丰,陶器种类不多,但颇具特色。
马家窑文化 3300-2650BC
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约5750~3950年。马家窑文化,分部于黄河上游地区,一般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区别中原仰韶文化,主要有四个文化类型,分别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马厂类型。
良渚文化3300-2200BC
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200年,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出土玉器雕工精美,种类繁多,有珠、管、璧、璜、琮、蝉等。
山东龙山文化2500-2000BC
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年代约西元前2500~前2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部、东部和江苏省的淮北地区。居民以种植粟类旱地作物,饲养猪狗牛羊等家畜及渔猎维生。山东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的快轮制陶技术,制作大量薄如蛋壳,表面光亮的黑陶。这些黑陶特征为壁薄均匀、器表素面磨光,再加上划纹、弦纹、竹节纹、镂孔等纹饰。
新石器时代文物:马厂双蛙纹彩陶罐(1张图)
马厂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东部和甘肃省西部一带,年代距今约四千三百五十年至四千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是在青海省民和县的马厂先被发现,所以称之为马厂类型,是马家窑文化最后期的文化代表。
这一件马厂双蛙纹彩陶罐呈黄褐色,罐口虽小,却有一个中广的身材,罐身上并有两只类似青蛙的图纹及一对提耳。在罐子的颈部、腰部以及腹部上都有画有一圈紫红色加黑边的宽带弦纹,笔触刚劲有力。至于罐身的下半部,不仅内收而且没有任何花纹,是属于马厂类型早期的彩陶。
这类的小口圆腹罐大多为盛水的容器。为了方便人们取水后,可以用手扶持并且顶在头上,所以在罐的腰腹处有一对略为下垂的提耳,罐底作得平而小。另一方面,当时的陶器都是放置在地上的,所以陶器上的花纹大多只画于器身的上半部。
新石器时代文物:半山漩涡纹彩陶罐(1张图)
高35公分,口径20公分,底径15公分,新石器时代晚期,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典藏编号:85-00596
罐为夹砂泥胎,器表及口缘内壁施黑色及褐红色彩绘;直口束颈,圆肩鼓腹,罐下半身内收,平底,腰附一对系耳。罐身饰漩涡纹,罐口为十字纹,腰部为一圈绞索纹。厚重笨实,深具平衡感,烧制及彩绘均精。为半山类型的彩陶器。
半山类型属马家窑文化晚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同类型的文化遗址则分布于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海省东北部,年代距今约四千六百五十年到四千三百五十年前。
半山类型的彩陶特征,主要是用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纹饰图案,诸如漩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和平行带纹,也有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器形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从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序列看,半山类型属马家窑类型及马厂类型的过渡类型,其出土的彩陶无论质或量,均属马家窑各类型文化之冠。然而较奇怪的是半山彩陶纹饰上的锯齿纹条带却极少出现在马厂类型的彩陶上;而且半山类型彩陶的泥质一般也较马厂类型的彩陶细。结合两种类型的其他文化内容看,半山类型的社会可能还不像马厂类型的社会那样复杂,其彩陶制作也不像马厂类型那样大规模的量产化。然而若与马家窑类型比较,则半山类型的彩陶还是与马厂类型更为接近,故学界将之归为马家窑文化的后期代表。
- 关键字搜索:
-
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