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海归MM:在上海打工更累 我还是选择离开

 2006-02-18 16: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回硅谷已经一年多了,经常有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约我吃饭,非常好奇也非常诚恳地询问我回国的经历。

  记得刚回上海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第一次和朋友去嘉里中心旁边的避风塘吃饭时特别高兴:在美国可吃不到这么地道又这么便宜的中餐。回国的头4个月像蜜月一般,觉得上海样样都好,心想这辈子再也不用回美国去,忍受新移民的辛苦了……”

  苏小姐2001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后,回国进入麦肯锡大中华区上海分公司做企业战略咨询顾问。“没想到4个月之后,我就开始怀念美国。”苏小姐说。

  在上海打工更累

  与国外相比,在上海等大城市的外企打工,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强度也要高很多倍。这是不少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回国的海归们最强烈的感受。

  “在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工作,感觉肩上的责任比在美国大,更有挑战性。比如给微软或中国电信、联想等公司做企业总部发展战略,最大的感觉就是累,几个月下来,身体透支得很厉害。同样是为麦肯锡打工,我在中国的工作时间是我同学在美国工作时间的两倍。”苏小姐告诉记者。

  分析原因时,苏小姐认为:

  第一,中国仍在发展阶段,而美国经济已相对成熟。这就好比马拉松赛跑,你想追上比自己早起跑两个小时的对手,自然会跑得很累。

  第二,西方的企业文化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个人利益第一,企业利益第二。如果问100个美国人,工作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99个会选择家庭。剩下的那个会被大家认为是工作狂。偶尔碰到需要加班的情况,老板会很抱歉地对你说,不好意思让你加班了,做完赶紧回家吧。而亚洲文化则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个人服从集体。老板觉得你的时间都是他的,加班理所当然。况且中国人崇尚坚忍,很多人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却也习以为常。很少有人仅仅因为工作时间长而辞职。大多数习惯了个人利益第一的海归,被卷入到集体的漩涡中,在忘我地工作了大半年之后,都有一种失去自我的莫名失落。

  不能学以致用

  在国外学的专业到中国派不上用场,也是导致部分海归离开的重要原因。

  为了成为一些国家的永久居民,不少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受到了限制。比如在澳大利亚,只有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的硕士生具备申请该国永久居民的资格,市场营销、金融贸易等专业均不符合申请条件。因此,会计、计算机成了中国留学生首选的专业。而目前在中国职场上吃香的恰恰是市场营销、金融方面的人才,这类人员的薪资水平往往也较高。回国后,为追求高薪,不少海归宁愿放弃所学的专业。

  悉尼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莫小姐在取得澳大利亚永久居民身份后回到了上海。由于出国前有过在房地产业界工作的经验,莫小姐希望此次回国能重操旧业。然而,几次面试下来,她发现海归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多少好处。“由于海归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最大的优势还是外语能力。然而从目前上海的情况来看,英语的运用还未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比如我面试的几家房地产企业,对我的海归背景并不特别感兴趣。他们最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和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很可惜,我2000年离开上海,2004年下半年才回来,在这个行业的工作经历中断了。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上海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的时期。”莫小姐说。

  此外,莫小姐还尝试过英国文化处、汇丰银行、露华浓等大企业,均因专业不对口而没有成功。“现在迷信海归的企业越来越少了。有过留学经历,只能作为一种阅历。它并不能为你的就业加多少分。” 莫小姐告诉记者,她目前的这份工作,与出国前相比,薪水只增加了不到30%。她打算过完“五一”就回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你完全可以预见到5年以后的生活。尽管上海这里充满了机遇,但变数也随之增加。”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