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自身能源利益的考虑,中日之间的石油竞争一度处于胶着状态,而俄罗斯则扮演着坐山观虎斗、尽收渔翁之利的狠角色。一方面,中国国内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但资源的利用效率严重低下,导致需求量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另一方面,日本同样面临着能源安全的严峻挑战,同时日中、日俄外交关系都陷入了历史上的低潮期。从中短期来看,俄罗斯仍稳坐全球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的交椅,而石油出口创收仍将是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日围绕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走向的争夺并不是一般的商业竞争,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举例来说,今年5月25 日,由美国控制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汗(Baku-Ceyhan)石油管道工程竣工,使美国得以成功地打破中亚及里海能源外运长期被俄罗斯垄断的格局,削弱了莫斯科对外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这说明政治因素往往比商业利益考虑更为重要。同样,俄罗斯远东输油干线工程也不例外,管道长度及输油能力并不是确定线路的首要考虑因素。
东京建议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城市安加尔斯克(Angarsk)修建一条延伸至太平洋港口城市纳霍德卡(Nakhodka)、全长3700公里的管道。这一线路,无论是成本还是长度,都远远超过了中方主张的线路。安纳线对日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有了这条管道,日本对中东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减少10-15%,有利于开拓多元化的供应市场。从国际安全形势来说,中东地区政治、社会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过度依赖中东石油供应需要承担不可估量的风险。
其次,如果日俄就安纳线达成协定,这将意味着东京与莫斯科重新开始战略合作,有利于重振低迷的日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日本对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一泻千里,而影响力的衰退势将损害日本的长远利益,因为中俄关系在没有日本因素的干扰下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安纳线的落成将削弱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安纳线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既不是经济也不是能源,而是政治问题。日俄双方一直就千岛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僵持不下。另外,日本由于不肯正视二战侵略历史,因此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持续恶化。领土争议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阻碍未来日俄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方:安庆线
与日本相对,中国提出修建一条从安加尔斯克到中国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庆。安庆线全长2400公里,比日本提出的安纳线更短,而且成本更小。另外,安庆线还考虑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安庆线一旦开通将加速远东地区与“大中华经济圈”的融合。事实上,远东地区的俄罗斯人口较少、基础设施落后,因此莫斯科非常担心中国会趁机将势力渗透该地区。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对远东地方长官加强控制、削弱叶利钦时代该地区所获得的自治权,也反映出莫斯科对中国渗透的警戒心。
对安庆线而言,最大的困难乃是莫斯科犹豫不绝、一拖再拖的暧昧态度。由于北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俄方并不急于表态。在与土耳其政府就兴建“蓝流”(Blue Stream)天然气输送管道计划进行谈判时,莫斯科也是不紧不慢。这是因为“蓝流”主要是向土耳其供应天然气,俄罗斯对修建一条只针对一国市场的管道兴趣并不大。归纳起来,莫斯科的石油输出战略都是缓兵之计,只要还有竞标者它就会继续拖下去。当然,俄方也必须承担过高估计自身优势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然而在评估安庆线发展前景时,最有趣的一点仍然是政治因素。中俄双方都不得不考虑到以下这个事实:美国已经成功地渗透进中亚地区。因此,中俄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更趋紧密,而且两者都觉察到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部署对中俄双方的既得利益构成了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不得不提防俄罗斯伺机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为了对抗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渗透行动,北京非常需要莫斯科的协助及合作。因此,中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可能会以牺牲能源利益为代价,保证其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及安全。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莫斯科将有机会利用石油这张王牌实现石油出口效益及其影响力最大化的目的,可谓是一箭双雕。
如前文所述,俄罗斯远东输油干线的争夺并不是纯粹的商业竞争,而是由中日两国各自战略部署所决定的政治斗争。因此,本文有必要更深入地探讨中、日、俄三方的利益需求。
中国的能源决策
以往许多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分析都以一个错误的前提为基础。分析家大多认为北京踏上海外寻油之旅显示了中国的崛起。其实不然,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的薄弱环节以及担忧。中国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能源需求的分布极不平衡,而且过度依赖石油进口。这三个方面正是中国能源安全的软肋,也决定了其能源战略必须以提高石油进口量以及寻找远端输油工具为主要目的。同时,迅速增长的能源需要量也对政治稳定、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也成为了北京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目前,中国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速度的4到5倍,可见形势非常严峻。
保证能源供应充足对维持经济稳定具有非凡的意义。而中共政府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来维持政治稳定和巩固共产主义政权。因此,对能源供应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威胁也就是对中共政权及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以往的许多分析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这一个政治因素。中国的能源政策不仅牵涉到经济发展,还将影响政治稳定,因此保障能源供应是一个战略部署的内在需要。
从长远看,中国现行能源政策具有两大发展趋势。第一,随着中国的寻油之旅跨出了国门、翻越了意识形态的障碍,其能源战略势必受到国际性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目前中国主要瞄准的石油供应海外市场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美国比较忽略的加拿大及南美国家。由于美国对这些地区的关注较小,因此适合作为新的供应来源。
第二类是所谓的“流氓国家”或 “邪恶轴心”国,例如伊朗、苏丹和安哥拉。这些国家拒绝西方石油公司的投资,但并不反对中国的投资者。第三类国家兼具上述两种特点,比如委内瑞拉。中国投资者在委内瑞拉非常受欢迎。
中国能源政策前景的第二大趋势是与美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但是中美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竞争并不会演变成直接的军事对抗,充其量只是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能源供应而较劲。这种间接性的对抗极有可能发生在中亚以及美国一向比较忽视的国家或地区。
同时,影响中国能源政策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中国能源战略部署以守为主,这是因为北京惧怕美国一旦对中国采取遏制措施将破坏其政治稳定。其次,中美之间既有利益冲突,也有错综复杂的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包括区域安全问题,例如朝核危机,甚至还包括能源方面的共同利益,例如保障海运航道安全。对北京当局而言,保障海上安全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中国4/5的石油进口必须取道麻六甲海峡,因此必须保证附近海域以及海上航道的安全。尽管中国能源战略部署非常积极,但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仍是大前提。笔者相信,中美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利益趋于一致,这对两国在南美、非洲及中亚地区的激烈竞争将起到缓和的作用。
日本改革
日本的能源战略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在经历了漫长的经济萧条和政治困境之后,日本进入了改革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日本社会的紧张压力不断累积、人民缺乏安全感因而求新求变的结果。日本的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转变,以求抑制社会和体制上的不安定因素。
日本的社会改革反映了日本人民对大和民族的现状及未来一个重要评价或审视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大非常明显的转变,而这些转变也左右了日本对中国及俄罗斯的政策。第一大转变是日本重新评估其应有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日本政府派遣维和部队进驻伊拉克以及寻求入常等举措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大转变是日美同盟关系进一步巩固,日本在局部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与美国的合作越趋频繁。这不仅体现在日本加入了由美国发起的导弹防御计划,也表现在日本自卫队的现代化建设上。另外,日本与美国在反恐方面的合作领域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第三大转变是,日本认为寻求成为区域强国以及相应的国际影响力是必须的。这一观点与日本民族自身的危机感有很大关系。有调查显示,日本民众越来越担心中国及北韩将会对日本构成军事威胁。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下,日本为求获得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与中国进行了一场较量。尽管近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反日情绪有所高涨,但中国东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才是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根本原因。
俄罗斯:最大赢家
莫斯科在中日石油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由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所决定的。自从总统普京上台后,能源已经成为了一项政治工具和战略武器,同时政府也将重心从“硬实力”的建设转移到“软实力”的积累上。
莫斯科将能源作为政治筹码有三大作用。首先,加强对前苏联国家的影响力。最明显的例子是,高加索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长期被俄罗斯垄断。其次,增强国力以及保障俄罗斯作为亚洲强国的地位。第三,提高国际地位并且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远东输油管道计划无论鹿死谁手,俄罗斯都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这一计划也败露了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弱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石油生产成本高、管道输油能力有限等等。换言之,俄罗斯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石油输出大国。
但是莫斯科所制定的能源战略还有更广阔的含义,它认为能源是俄罗斯实力及国际地位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其能源政策的影响下,俄罗斯的定位正在向亚洲靠拢,同时与欧洲阵营渐行渐远。作为亚洲大国,莫斯科没有将日本视为威胁,尽管双方还就千岛群岛的主权问题存有争议。相反,中国却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对手,因为莫斯科对中国实力膨胀以及中国势力渗透远东地区存有顾忌。
结论
由于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计划迟迟没有定案,而且中日之间的竞争仍未分出胜负,因此笔者不敢妄下断言。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出五个小结论。首先,能源争夺只是地缘政治竞争中的一个侧面,是国家间利益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次,远东输油管道应该放在中美能源竞争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中美双方极有可能在南美、非洲及 “流氓国家”出现能源利益冲突。中美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充其量只限于间接冲突,因为中国不愿意与美国正面交锋。
第三,中俄关系包括能源合作将会更加密切。美国在中亚等地区加强军事力量部署并积极推进导致政权更迭的民主革命,而中俄双方在应对美国扩张问题上的利益是相当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中俄才会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加强军事合作,联手应对席卷中亚以及前苏联国家的“水果和鲜花”革命。对于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所爆发的颜色革命,北京和莫斯科的看法显然与华盛顿不同。俄罗斯并不认为那是民主力量的胜利,而是由外国势力策动的暴乱。北京认为颜色革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步棋子,旨在抑制中国在经济、政治和能源合作方面不断扩展的对外关系。
第四,围绕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的争夺也体现出一个良性发展趋势:能源既可以是冲突的导火线,也可以是稳定和安全的基石。例如,美国与俄罗斯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后者成为了前者的能源同盟;另外中美双方在能源安全问题上也存在共同的利益要求。
最后,国家间的能源利益可以通过区域性的多方合作进行调和。最近的朝核六方会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维持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安全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在各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亚太安全的前景将更为乐观。但区域性合作的态势能否继续下去,亚太地区是否会分裂为多个利益集团,以及竞争性质是否会升级或恶化等等仍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作者Richard Giragosian是研究国际关系以及前苏联、中东、亚太地区军事安全问题的专家。
- 关键字搜索:
- 紧盯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