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緊盯遠東油管 中日俄各有盤算

 2005-11-06 21: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亞洲時報 Richard Giragosian撰文) 尋求額外能源供應和替代能源是當今世界各國能源戰略的兩大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早前中日兩國就俄羅斯遠東輸油幹線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對中日而言,俄羅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石油輸出國,與俄加強能源合作有助於使兩國各自的海外石油供應進一步實現多元化。全球能源戰略的趨勢是由各國之間彼此對立而又統一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並且伴隨著國家間的相互競爭。

出於對自身能源利益的考慮,中日之間的石油競爭一度處於膠著狀態,而俄羅斯則扮演著坐山觀虎鬥、盡收漁翁之利的狠角色。一方面,中國國內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但資源的利用效率嚴重低下,導致需求量迅速增長。目前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另一方面,日本同樣面臨著能源安全的嚴峻挑戰,同時日中、日俄外交關係都陷入了歷史上的低潮期。從中短期來看,俄羅斯仍穩坐全球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的交椅,而石油出口創收仍將是國庫收入的主要來源。

中日圍繞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走向的爭奪並不是一般的商業競爭,不能單純從經濟角度進行分析。舉例來說,今年5月25 日,由美國控制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汗(Baku-Ceyhan)石油管道工程竣工,使美國得以成功地打破中亞及裡海能源外運長期被俄羅斯壟斷的格局,削弱了莫斯科對外高加索地區的影響力。這說明政治因素往往比商業利益考慮更為重要。同樣,俄羅斯遠東輸油幹線工程也不例外,管道長度及輸油能力並不是確定線路的首要考慮因素。

東京建議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城市安加爾斯克(Angarsk)修建一條延伸至太平洋港口城市納霍德卡(Nakhodka)、全長3700公里的管道。這一線路,無論是成本還是長度,都遠遠超過了中方主張的線路。安納線對日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有了這條管道,日本對中東石油的進口依存度減少10-15%,有利於開拓多元化的供應市場。從國際安全形勢來說,中東地區政治、社會的不穩定性也決定了過度依賴中東石油供應需要承擔不可估量的風險。

其次,如果日俄就安納線達成協定,這將意味著東京與莫斯科重新開始戰略合作,有利於重振低迷的日俄關係。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日本對俄羅斯的經濟、政治影響力一瀉千里,而影響力的衰退勢將損害日本的長遠利益,因為中俄關係在沒有日本因素的干擾下將進一步加深。因此,安納線的落成將削弱中國對俄羅斯及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然而安納線所面臨的最大障礙既不是經濟也不是能源,而是政治問題。日俄雙方一直就千島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僵持不下。另外,日本由於不肯正視二戰侵略歷史,因此與周邊鄰國的關係持續惡化。領土爭議不僅是歷史遺留問題,也是阻礙未來日俄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

中方:安慶線

與日本相對,中國提出修建一條從安加爾斯克到中國油氣資源豐富的大慶。安慶線全長2400公里,比日本提出的安納線更短,而且成本更小。另外,安慶線還考慮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生態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安慶線一旦開通將加速遠東地區與「大中華經濟圈」的融合。事實上,遠東地區的俄羅斯人口較少、基礎設施落後,因此莫斯科非常擔心中國會趁機將勢力滲透該地區。俄羅斯總統普京決定對遠東地方長官加強控制、削弱葉利欽時代該地區所獲得的自治權,也反映出莫斯科對中國滲透的警戒心。

對安慶線而言,最大的困難乃是莫斯科猶豫不絕、一拖再拖的曖昧態度。由於北京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俄方並不急於表態。在與土耳其政府就興建「藍流」(Blue Stream)天然氣輸送管道計畫進行談判時,莫斯科也是不緊不慢。這是因為「藍流」主要是向土耳其供應天然氣,俄羅斯對修建一條只針對一國市場的管道興趣並不大。歸納起來,莫斯科的石油輸出戰略都是緩兵之計,只要還有競標者它就會繼續拖下去。當然,俄方也必須承擔過高估計自身優勢而造成損失的風險。

然而在評估安慶線發展前景時,最有趣的一點仍然是政治因素。中俄雙方都不得不考慮到以下這個事實:美國已經成功地滲透進中亞地區。因此,中俄雙方的合作夥伴關係更趨緊密,而且兩者都覺察到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部署對中俄雙方的既得利益構成了威脅。

另一方面,中國不得不提防俄羅斯伺機提升自身的影響力。為了對抗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滲透行動,北京非常需要莫斯科的協助及合作。因此,中方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可能會以犧牲能源利益為代價,保證其在中亞地區的利益及安全。如果這一假設成立,那麼莫斯科將有機會利用石油這張王牌實現石油出口效益及其影響力最大化的目的,可謂是一箭雙鵰。

如前文所述,俄羅斯遠東輸油幹線的爭奪並不是純粹的商業競爭,而是由中日兩國各自戰略部署所決定的政治鬥爭。因此,本文有必要更深入地探討中、日、俄三方的利益需求。

中國的能源決策

以往許多對中國能源戰略的分析都以一個錯誤的前提為基礎。分析家大多認為北京踏上海外尋油之旅顯示了中國的崛起。其實不然,這恰恰反映了中國的薄弱環節以及擔憂。中國自然資源地理分布不均、能源需求的分布極不平衡,而且過度依賴石油進口。這三個方面正是中國能源安全的軟肋,也決定了其能源戰略必須以提高石油進口量以及尋找遠端輸油工具為主要目的。同時,迅速增長的能源需要量也對政治穩定、社會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也成為了北京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目前,中國能源消耗量的增長速度是世界平均速度的4到5倍,可見形勢非常嚴峻。

保證能源供應充足對維持經濟穩定具有非凡的意義。而中共政府必須依靠經濟增長來維持政治穩定和鞏固共產主義政權。因此,對能源供應及可持續性發展的威脅也就是對中共政權及國家安全的威脅。而以往的許多分析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這一個政治因素。中國的能源政策不僅牽涉到經濟發展,還將影響政治穩定,因此保障能源供應是一個戰略部署的內在需要。

從長遠看,中國現行能源政策具有兩大發展趨勢。第一,隨著中國的尋油之旅跨出了國門、翻越了意識形態的障礙,其能源戰略勢必受到國際性因素的影響和限制。目前中國主要瞄準的石油供應海外市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美國比較忽略的加拿大及南美國家。由於美國對這些地區的關注較小,因此適合作為新的供應來源。

第二類是所謂的「流氓國家」或 「邪惡軸心」國,例如伊朗、蘇丹和安哥拉。這些國家拒絕西方石油公司的投資,但並不反對中國的投資者。第三類國家兼具上述兩種特點,比如委內瑞拉。中國投資者在委內瑞拉非常受歡迎。

中國能源政策前景的第二大趨勢是與美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但是中美在全球範圍內的能源競爭並不會演變成直接的軍事對抗,充其量只是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和能源供應而較勁。這種間接性的對抗極有可能發生在中亞以及美國一向比較忽視的國家或地區。

同時,影響中國能源政策的內部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中國能源戰略部署以守為主,這是因為北京懼怕美國一旦對中國採取遏制措施將破壞其政治穩定。其次,中美之間既有利益衝突,也有錯綜複雜的共同利益。這些共同利益包括區域安全問題,例如朝核危機,甚至還包括能源方面的共同利益,例如保障海運航道安全。對北京當局而言,保障海上安全是當務之急。具體來說,中國4/5的石油進口必須取道麻六甲海峽,因此必須保證附近海域以及海上航道的安全。儘管中國能源戰略部署非常積極,但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仍是大前提。筆者相信,中美雙方在亞太地區的安全利益趨於一致,這對兩國在南美、非洲及中亞地區的激烈競爭將起到緩和的作用。

日本改革

日本的能源戰略也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在經歷了漫長的經濟蕭條和政治困境之後,日本進入了改革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是日本社會的緊張壓力不斷累積、人民缺乏安全感因而求新求變的結果。日本的改革實質上是一場循序漸進的轉變,以求抑制社會和體制上的不安定因素。

日本的社會改革反映了日本人民對大和民族的現狀及未來一個重要評價或審視的過程。這一過程有三大非常明顯的轉變,而這些轉變也左右了日本對中國及俄羅斯的政策。第一大轉變是日本重新評估其應有的國際地位及影響力。日本政府派遣維和部隊進駐伊拉克以及尋求入常等舉措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大轉變是日美同盟關係進一步鞏固,日本在局部地區特別是亞太地區與美國的合作越趨頻繁。這不僅體現在日本加入了由美國發起的導彈防禦計畫,也表現在日本自衛隊的現代化建設上。另外,日本與美國在反恐方面的合作領域也進一步擴大和深化。

第三大轉變是,日本認為尋求成為區域強國以及相應的國際影響力是必須的。這一觀點與日本民族自身的危機感有很大關係。有調查顯示,日本民眾越來越擔心中國及北韓將會對日本構成軍事威脅。在上述三個方面的影響下,日本為求獲得俄羅斯的油氣資源與中國進行了一場較量。儘管近來中國民族主義的反日情緒有所高漲,但中國東海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才是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的根本原因。

俄羅斯:最大贏家

莫斯科在中日石油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由俄羅斯的能源戰略所決定的。自從總統普京上臺後,能源已經成為了一項政治工具和戰略武器,同時政府也將重心從「硬實力」的建設轉移到「軟實力」的積累上。

莫斯科將能源作為政治籌碼有三大作用。首先,加強對前蘇聯國家的影響力。最明顯的例子是,高加索南部以及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長期被俄羅斯壟斷。其次,增強國力以及保障俄羅斯作為亞洲強國的地位。第三,提高國際地位並且鞏固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遠東輸油管道計畫無論鹿死誰手,俄羅斯都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這一計畫也敗露了俄羅斯能源工業的弱點: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石油生產成本高、管道輸油能力有限等等。換言之,俄羅斯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石油輸出大國。

但是莫斯科所制定的能源戰略還有更廣闊的含義,它認為能源是俄羅斯實力及國際地位的一個構成部分。在其能源政策的影響下,俄羅斯的定位正在向亞洲靠攏,同時與歐洲陣營漸行漸遠。作為亞洲大國,莫斯科沒有將日本視為威脅,儘管雙方還就千島群島的主權問題存有爭議。相反,中國卻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對手,因為莫斯科對中國實力膨脹以及中國勢力滲透遠東地區存有顧忌。

結論

由於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計畫遲遲沒有定案,而且中日之間的競爭仍未分出勝負,因此筆者不敢妄下斷言。然而,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出五個小結論。首先,能源爭奪只是地緣政治競爭中的一個側面,是國家間利益不可調和的產物。其次,遠東輸油管道應該放在中美能源競爭這個大背景下來分析,中美雙方極有可能在南美、非洲及 「流氓國家」出現能源利益衝突。中美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但充其量只限於間接衝突,因為中國不願意與美國正面交鋒。

第三,中俄關係包括能源合作將會更加密切。美國在中亞等地區加強軍事力量部署並積極推進導致政權更迭的民主革命,而中俄雙方在應對美國擴張問題上的利益是相當一致的。正因為如此,中俄才會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內,加強軍事合作,聯手應對席捲中亞以及前蘇聯國家的「水果和鮮花」革命。對於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所爆發的顏色革命,北京和莫斯科的看法顯然與華盛頓不同。俄羅斯並不認為那是民主力量的勝利,而是由外國勢力策動的暴亂。北京認為顏色革命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步棋子,旨在抑制中國在經濟、政治和能源合作方面不斷擴展的對外關係。

第四,圍繞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的爭奪也體現出一個良性發展趨勢:能源既可以是衝突的導火線,也可以是穩定和安全的基石。例如,美國與俄羅斯達成了戰略夥伴關係,後者成為了前者的能源同盟;另外中美雙方在能源安全問題上也存在共同的利益要求。

最後,國家間的能源利益可以通過區域性的多方合作進行調和。最近的朝核六方會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維持亞太地區的穩定和安全需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在各方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亞太安全的前景將更為樂觀。但區域性合作的態勢能否繼續下去,亞太地區是否會分裂為多個利益集團,以及競爭性質是否會升級或惡化等等仍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本文作者Richard Giragosian是研究國際關係以及前蘇聯、中東、亞太地區軍事安全問題的專家。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