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再也不来中国——令外国人迷惑的中式礼节和礼貌

 2005-06-27 21:3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我在中国生活了四年,看到的所谓中国人的礼貌令其非常迷惑。比如说,中国人在车站买票时插队,还未等前一位乘客下车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出租车,更为恶劣的是随地吐痰--一位欧洲女士觉得这个习惯令人作呕,发誓再也不来中国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对这一切早已司空见惯了。如果要将上述表现归结为不礼貌的话,那我随口可以说出一大串:国骂、大声喧哗、公共场所抽烟、乱闯红灯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在古代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国度,何以发展到今天,竟被人目为不懂礼貌了呢?我想,这除了说明我们的文明程度与世界的进步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礼貌的理解有些偏差。

中国人所说的“礼貌”,往往带有很谦恭的成份,人与人之间讲究礼貌,是一种亲近的表示,一种客气的态度。于是我们看到,在面对亲人、同事、朋友特别是对领导的时候,人们往往表现得温良恭俭让,一副谦谦君子相。因为有了这一层特殊的关系,大家才注意相互关怀、体贴、帮助、照顾,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其实英文中的“礼貌”(courtesy)一词,强调的是动作,是原则,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做的事情。“courtesy”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节”一词或许更为相似。它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互往来时尊重对方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别人帮了你的忙,必须道一声“谢谢”;给人家添了麻烦,理应说句“对不起”,这几乎是不需强调,不需提倡的事情。有一次我外出,从身后飞过一辆摩托车,一位小伙子驾驶,后面坐着一位女郎。他们经过我身边时,忽然从那位女郎的坤包里飘出了几张百元大钞。我见状急忙大喊大叫,那两个年轻人闻声掉转车头,从地上收拾起钞票,一加油门就窜了。我觉得,这对男女不但不懂礼貌,而且连基本的人格也降低了。

再看看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确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最为典型的是,我们的礼貌教育往往带有很大的功利成份。从小父母就对我们说,对街坊邻居要有礼貌,因为远亲不如近邻;上学了以后,对老师要有礼貌,因为老师对我们的学习知识关系极大;参加工作以后,对上司要有礼貌,因为上司对我们的进步具有关键作用。对其他的人,却教导我们要注意,要提防。出门在外要防小偷,防骗子,防流氓。而极少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哪怕是老弱病残者、引车卖浆者。久而久之,我们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只尊重与我亲近的人、对我有用处的人。其他的一切人,都是外人,都可以冷眼相向,更谈不上待之以礼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应下大力强调的,是汉语中的“礼节”问题,将懂礼节、讲礼貌,当成一个做人的常识来对待,把自律、待人、接物三个方面作为人的基本文明要求和规范原则。长此以往,我们也完全能够做到,在说“请、谢谢、对不起”时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对文章中提到一些外国人对待我们不礼貌的“解决方法”尤其感到担忧:他们变得比当地人更粗鲁。到商店买东西时从不排队,只是挤到前边大声招呼店员,于是他比其他所有人都能更快地买到东西;在饭店点餐也是一样,嚷嚷的声音越大,吃上饭的时间就越早。老外总结出的这套行之有效办法,不是专门用来对付我们中国人的么?这令我想起了两句古语: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