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校园暴力频发令人忧思 “野性青春”折射教育危机

 2005-05-25 16: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过去我们总认为校园是一方净土,然而突发性的校园暴力,近年来在各地如同爆米花此起彼落,且日趋严重。从同学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从未成年学生跨校作案到社会黑恶势力的侵入等等,严重威胁着中小学生的安全。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让社会各界惊诧不已。

校园暴力,消极现实的投影

曾几何时,校园暴力在国人眼里显得挺遥远。近年来随着各地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报道的增多,这个可怕的社会问题开始一记记地叩响人们的脑壳: 2004年11月3日,内蒙古商都县第一中学三女生郭某、王某和李某持刀抢劫49名学生共688元现金和2块手表。2005年1月23日,海南省海口市群星中学初三生硬某,被结怨学生及其10多名手持西瓜刀的同学砍成血人,两月后伤重离世。2005年04月13日,央视新闻曝光了深圳某职业高中学生在校群殴的两段手机录像画面,分别是三、四名女生轮番殴打一名女生,和男学生持棍棒群殴一名男同学,旁边还有不少同学围观……在追求和平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不少省市的校园暴力却愈发暴烈让人刺目。校园到底怎么了?

“你去给我买个刀片,我要自杀”,这是制造内蒙古商都校园抢劫案的女生王某入看守所后绝望无助的表白。在她手腕上,已经有了几条深深的旧伤痕,她说这是没意思难受的时候划的。

2004年11月2日,郭某、王某和李某逃课去看录像,在倾吐对学校和社会的不满情绪中,就着啤酒服下安眠药物。回校后在午夜敲开13个女生宿舍房门,持刀抢劫49名学生共688元现金和2块手表。2005年初,王某和李某被抓获,郭某仍在逃。

王某进入看守所后,在审讯中流露出的老辣、玩世不恭和满不在乎,让审讯人员讶异不已。她对记者说:“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为什么郭某还没有被抓住,要判刑大家一起判。”审讯人员告诉记者,听说李某被抓住时,王某非常兴奋,不停地说:“终于有伴了。”

李某告诉记者,案发那天,她是第一次去录像厅,第一次喝啤酒。而在不久前,她刚刚学会上网。吃安眠药也是第一次,这在当地学生中非常流行。在她们的学校周围几百米范围内,分布着不少的录像厅、歌舞厅、网吧。放学后,这些场所聚集着很多学生。

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所所长陈红艳指出,学校周边环境的鱼龙混杂,使社会不良习气侵蚀学生的机会大大增加。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学生自我预期的下降,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走向歧途。就像李某和王某所言:“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我们学校有钱的学生多得是,我们‘借'一点不算什么吧?”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不少专家还认为,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他们对人性、生命、道德充满冷漠,对弱者没有怜悯心,还渴望在弱者身上显示自己的强大,在这点上,暴力文化是个大"帮凶"。在影视文学作品、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新闻传媒中,青少年接触暴力场面的机会很多。即便是一些描写以暴制暴的正义行为,青少年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相反,他们欣赏的很可能只是其中的暴力行为,并有意无意地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一旦在人际交往上遇到摩擦,便容易失去自控诉诸暴力。

在海口大街被10多同学砍伤致死的学生硬某,既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也曾是个施暴者。他来海口转学不久,便和班上一女生好上了,并让一名得罪该女生的同学大吃苦头。当时他备感威风,却没料自己种下了祸根,成为校园暴力彻头彻尾的牺牲品。

与家庭脱节的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家庭的教化功能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决定性的。审视一桩桩校园暴力案,却发现家庭教育投在施暴者身上的影子非常暗淡。

内蒙古校园抢劫案中的三女生,无一例外是父母出外打工,寄养在亲戚家的"留守少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戚的管教无力,造成让这些少女离开了父母的视线,茫茫然游离在学校和社会间。被同学砍死的海口学生硬某,其父母常年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硬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17岁的他才上初三。案发后硬某父亲仍笃信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并没有和人结仇。

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刘晓云主任认为,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过严或过于溺爱或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学校教育,缺失了什么?

据内蒙古校园抢劫案中的王某和李某描述,她们对49名学生的抢钱过程,始终是在沉默中进行,没有异议,更没有反抗。其间,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不满嘀咕了几句,抢劫者掏出刀子晃了晃,一切又恢复了沉默。

近日海南又曝出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文昌二中一女生陈某被四女生轮番抽打了200多个耳光,耳膜破裂住院。在暴行长达一小时的时间里,她的室友躲在寝室里,不敢相救。对楼从二楼到五楼窗前挤满了观看的男生,无人劝阻或报告校方。

在这两起校园暴力案中,相比施暴者的肆无忌惮,受害者的集体失声、旁观者的明哲保身更让人寒心又纳罕。为什么会这样?连教育他(她)们的老师也无法解释。海南二中的老师坦承,为整顿学风,他几乎是每天把纪律教育挂在嘴边,但却很难了解学生的心态和想法。对违纪者记大过似乎是起不到任何作用!

有专家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断链”,跟长期的应试教育有关系。目前,许多学校普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很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学生的校外活动情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忽略或放弃。

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所所长陈红艳进一步指出,学校长期重智轻德的教育,只会让教育本身越来越软弱,教出来的学生也会少一根硬骨头。同时,陈红艳提出,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遇到问题时往往采取一些消极、错误的方式进行解决。

在采访中,内蒙古三女生抢劫案中的王某和李某始终不认为自己抢劫,在她们看来这不过是出于姐妹义气,帮郭某一块向那些学生借点钱罢了。王某经常或天真或带有挑衅地问看守人员:“我已经呆腻了,什么时候放我出去啊?” 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在为触犯法律付出代价。而李某在抢钱中很害怕,并把钱全部扔到了厕所。过后,她心安理得的继续念书梦想读大学。刑警抓她时,她满脸的惊愕与不解。

而作为普通学生,在校园暴力不可避免时应如何面对?南澳大利亚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肯·里格比博士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校园暴力在发生时,旁观者的态度往往也能决定事情能否改变。“如果有人劝阻,哪怕只是说说,恃强凌弱的现象就会减少50%。”

里格比博士还建议受辱学生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汇报问题,并且要一直不断地汇报。“我们还让受辱学生坚持写日记,并告诉别人自己在写日记。这将促使人们--特别是学校--静下来认真思考,因为日记成为了校园暴力的证据。”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