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翌日,日本政府宣布,在冲绳县宫古列岛周边发现的潜艇,系中国海军所属的“汉”级核动力潜艇。同日,日外相町村信孝召见中国驻日公使程永华,对中国表示“强烈抗议”,要求中方道歉。13日,日本大报《读卖新闻》发表了题为《中国核潜侵犯--彻底追究“失态”的原因》的社评,文章开宗明义:“到底是中国海军的潜艇。”言外之意,判明中国的“真身”,怀疑得到明证,一块石头落了地--我说什么来着?
对此事件,国内把处理的温度始终控制在0度以下,防止其在中国社会呈液态蔓延。主流媒体在初期,试图将读者的注意引向第三国;随着日本方面逐步公开调查结果,开始对中方“兴师问罪”,并发表了中国政府人士对日方“道歉”的时候,便基本保持沉默了。只有17日前后出版的几家小报,刊登了相关报导,但也基本上是谴责日本“恶意炒作”,呼吁“冷静对待”的性质。倒是海外媒体,高度关注事态的发展,香港《信报》认为,“这是二战以来中日两国发生的最严重军事冲突,意义深刻。”
中国领导人,如论是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军委副主席曹刚川,还是“外交口”负责人,大体上持政府间协商解决、不扩大事态的低调应对。在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日本多家媒体的轮番提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章启月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话,“中方已经通过外交途径通报日本政府,事情已获得妥善解决。”而与此同时,此前一直悬而未决(日方认为中方在 “拿架子”)的、甚至让人担心极有可能“变黄”的中日首脑智利APEC会晤一事,突然峰回路转:16日,武大伟副外长与阿南惟茂大使的会谈上,首脑会谈 “正式进入调整”,3天后,日程即被敲定。中日峰会,在中断3年之后,以不无戏剧性的形式终于得以重开。
22日,在圣地亚哥,日本首相小泉就“中国核潜侵犯日本领海”事宜,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特别重要的是,今后要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而胡主席答道:“从大局出发谋求解决”,并端出了靖国神社问题,回避了对事件的正面表态。
中国核潜,偏偏在这个时候“探头”日本领海,并被日方抓了个现行,在“栽面”的同时,也让自己走下了首脑会谈的台阶;挑战了“第一岛链”上被认为是“针插不进”反潜网,却很可能换来日本与美、台共同协防的强化。是耶,非耶?得乎,失乎?
中国:一次扬眉吐气之旅?
迄今为止,对于此次事件,中国所做出的惟一说明,是潜艇在例行调动时,因“技术原因”而“误入”日本领海;所做的“道歉”,也仅限于“表示遗憾”而已。至少从表面上看,中方的态度可谓强硬。
这一方面是因为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关系冷到彻骨,在中国社会中以对日民族主义为浓重底色的“民意”高烧不退的情况下,政府对日政策的回旋空间极其有限,面对日方的抗议和指责,不可能做出更高调、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此次事件给人的印象,带有明显的意图性、目的性,至少不像中方所解释的那么简单,其背后,似乎有相当的战略性背景。然而,这又不属于向日方“道歉”的内容。换句话说,有些问题,虽然双方都心知肚明,但却是打死都不能向对方“交底” 的。
在网上,特别是一些民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的论坛上,此次行动被描绘成是一次扬眉吐气之旅。一则题为《解放军核潜艇航迹恰如其分地“画出”领海--简评中国海军震撼之行》的帖子这样写道:“……从日本方面公布的核潜艇的行进轨迹来看……核潜艇的航迹刚好把中国的钓鱼群岛以及台湾岛和日本固有列岛划开。该核潜艇如此的航迹决不是“技术故障”,而是精心策划的震撼之行。此一充满自信和不露声色的行动是中国着眼于台海和东海的有所作为,是对台独势力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的又一次实力警告。”
对于此次中方核潜“探头”日本领海的根本目的,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探索、打通进出外洋的海上航道,以谋求在台海“有事”之际,牵制美国海军及可能的日美联合军事行动。不久前成立的、旨在解决中日间对立不断加深的、东海海洋资源开发等问题的“自民党海洋权益特别委员会”委员长、自民党参议员武见敬三,在接受共同社记者采访时,就中国核潜活动的目的、能力问题指出:“无疑是海军能力的强化。在东海,包括收集情报在内的训练一直在进行。过去,是在日中中间线(中国迄今不承认所谓‘日中中间线’,而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论--笔者注)附近海域,现在则从东海全域扩大到了太平洋。”
事实上,中国试水突破日美“反潜网”,此番行动并非头一遭。去年11月,美募卫星发现一艘被认为是“很旧”的中国潜艇驶离基地。获此情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两架P-3C反潜巡逻机,在多处海域“撒网”,投下声纳探测器,却不见中国潜艇的踪啊?1月12日,中国潜艇突然在日本鹿儿岛以东40公里的大隅海峡浮出水面,并打出了五星红旗。日本舆论哗然,“海自”(海上自卫队,下同)连呼“上当”。但因潜艇是在外国军舰可自由航行的“国际海峡”上被发现,并按国际惯例升起了国旗,所以日方虽然搓火,却毫无办法。
大陆海军一方面为调查大陆架资源,一方面着眼于随时会恶化的台海局势,从90年代起,不懈地开拓着从日本冲绳和台湾岛之间出入太平洋的潜艇航道。能否突破台湾、日本、菲律宾一线的“第一岛链”,打通进出外洋的通道,对中国无疑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
台海“有事”时,如能在此海域短时间内配备若干艘攻击型潜艇,并布置足够多的水雷,便可很大程度上遏止美国航母机动部队的介入。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募卫星发现数艘中国核动力潜艇全部离港,却无法跟踪,美军不得不急令靠近台海的航母编队后撤200海里。同时,因东海海域水不深,受制于海底地形、海潮、水温的影响,音讯探知相当困难,也使美军对中国潜艇较为“过敏”。一位日本防卫厅官员说:“在哪怕只有一艘未探知的潜艇可能存在的海域,虽说是美国的航母,也会因危险而选择不进入。”潜艇的遏制力之大可想而知。
这大概是中国不惜冒“主权侵犯”之大不韪再次试水的主要原因。但凡事有“利”亦有弊。此次事件,使日本再次意识到其海上安保体制的漏洞,举国上下都在讨论危机管理、海上警备体制强化的问题,可以想像,“亡羊补牢”之策会很快出台。譬如,此次发现并锁定“汉”级核潜的P-3C反潜巡逻机,冷战时,出于防范苏联潜艇的需要,“海自”曾保有百余架。而据今年底出台的防卫大纲,已被削减为 72架。但是,此次事件极有可能成为该计划被“重新调整”的契机。
据共同社披露,即将于年内出台的日本2004年版《防卫计划大纲》,把南沙群岛领土问题、中国两岸关系及朝鲜半岛统一等问题定位为“日本的安保环境”,首次提及在台湾海峡和南海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表明了对中国的警惕;11 月19日,此次核潜事件中日方最高军事责任人、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在华府与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举行了会谈,双方确认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对“日美安保” 进行“重新定义”,并暗示有可能放宽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这些动向令人担忧:核潜事件会不会成为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口实?
日本:手里多了一个砝码
尽管日本政府无论如何也难相信中国核潜“探头”日本领海,是出于一个“低级错误”,但基于某种战略考虑,还是暂时接受了中方的“遗憾”表示,并将其“扩大解释”(共同社铮┪
- 关键字搜索:
- 刘柠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