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拳”热透兰州
近日,风景如画的兰州东方红广场上,清晨时经常会有一老者在花坛旁健身,而在他的身后,总会有许多爱好者,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在模仿他的动作:时急时缓,动静相合;快时犹如雄鹰猎兔,慢时又若翩翩仙女。
他就是王得功,原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他所演习的动作是从敦煌壁画上“抄”下来的敦煌拳。
“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近些年来,众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诸多学问,像敦煌舞蹈、敦煌服饰,还有敦煌宴等等。而我们根据敦煌壁画中有关武术的图案,创研出的这套‘敦煌拳’,就是对‘敦煌’这一世界文明财富的发扬和光大。”王得功自豪地告诉记者。
“盟主”点化“西北刀客”
壁画上的一个个图案,如何变成了鲜活的武术动作并成为枪、刀、剑、棒、拳和禅杖的武术套路?
这件事情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那时候,敦煌莫高石窟中的武术史料已得到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王得功和几位甘肃武术名家隐隐觉得,敦煌壁画中隐藏着武术演变的历史遗迹。
一个偶然的契机,这些想法得到印证。
“1990年,在兰州城市运动会举行期间,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说,‘兰州和敦煌距离很近,应当利用这个优势,在敦煌壁画有关武术的图画中进行发掘研究,创立敦煌武学,光大敦煌遗产。’于是,我们兰州的武术专家们个个跃跃欲试,马上去敦煌,对有武术方面壁画的10多个洞窟做了认真的调研。”
1992年4月,王得功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武术实地考察。敦煌莫高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武术画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壁画武术与传统武术一脉相承
王得功说:“在我们‘抄’拳术的过程中,最令人欣喜的是,在敦煌壁画上的武术,竟有许多动作与兰州当地的武术拳路近似。”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敦煌人世代流传着形形色色的武术动作。人们透过敦煌现有的民风民俗,就可以找到汉唐武术的影子。
每年春节期间,踩高跷、舞狮子、耍大龙等社火形式,在保留遥远民俗传统的同时也隐含着普及民间武术意蕴。
从现在敦煌民俗中保留的武术元素来看,敦煌民俗文化中的社火早就有了劈叉、拿鼎、扫腿、侧翻滚、乌龙绞柱等高难的功夫。耍狮子时武士做各种扑跌、搏斗的姿式,以及将打狗熊作为武功表演,施展棍棒拳术,打滚配合,紧张热烈。
王得功告诉记者:“你很难相信,敦煌壁画中的一些动作竟然会和兰州拳路相近。比如说掌形,在国内的拳法中一般都采用柳叶掌,也就是五指合龙。但在敦煌壁画的武术中,基本上都是‘八字掌’,而兰州拳法就是使用的‘八字掌’,即大拇指伸开;另如脚尖在武术中的应用,在兰州的许多拳法中是微翘的,而这一点也和敦煌拳惊人的相似。还有臀部突出等一些动作,都是一样。”
据此,王得功认为:“这是中华武学同源的有力佐证,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敦煌武术来自民间又散落于民间。”
敦煌考古手记
军事重镇民风尚武
甘肃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之一,而敦煌莫高窟地区古时期属于三苗族(羌戎族的祖先)活动的区域。“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西汉元狩二年(公元121年) 汉武帝,命霍去病对匈奴发起进攻,战绩辉煌。莫高窟326窟初唐壁画中有标题为:“汉武帝为天神长行拜谒时”的故事画,描绘的就是那个悲壮神武的时代。
王得功认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兵的武技水平高低至关重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以后,将士们的攻防技术也日渐成熟。而军事武技的发展,又对民间武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战争、仕举、健身促进了练武活动的发展和尚武精神,今天我们在敦煌壁画中能看到许多这样的壁画,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角图》、290窟的《相扑图》、175窟唐代《对练图》等都是当时民间武事活动的反映。《敦煌遗书》中的曲词歌曰:“少年将军佐圣朝,为国扫荡驱狂妖”,“手执钢刀亮如雪”等等。
这些记述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甚至可以想象,汉唐之时,敦煌尚武之风非常兴盛。专家考证,在隋代之前敦煌就已经有了武术的传授传播。
(新闻晚报)
- 关键字搜索:
- 真实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