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著名古桥:芦沟桥─雕饰工巧的石狮

 2004-10-03 17:5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提到芦沟桥,总不免让人连想起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在此处发生,也拉开持续八年之久抗日战争的序幕,“芦沟桥”因此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芦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13公里、丰台区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之上(旧称芦沟河,芦沟桥便以此命名),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西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西元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历史。在金代,芦沟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时亦是军事要地。
该桥曾于元、明两代重新修缮,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因洪水泛滥,冲毁此桥。桥的东北边的十二丈重新修筑,即今东边算起的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则是金代的原始建筑。

桥全长212.2米,宽9.3米,计入两端桥堍总长约266.5米。全桥共有11个桥孔,各孔的跨径和高度均不相等。采用两边桥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建筑法,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早在金代,此桥就被列为“京师八景”之一。

全桥有十个桥墩,基础为木桩基。其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每个桥墩上游的迎水面上,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该桥可谓“石工鳞砌,坚固莫比”。

卢沟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石栏柱北侧有140柱,南侧有141柱,石栏柱高1.40米,两柱间距约1.8~2.0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高85厘米的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言,卢沟桥左右石栏刻为狮子,“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指的就是小狮或藏或露,变化万千,难以计算之故,所以自古有“卢沟桥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流传。人们游芦沟桥,除了伫立桥头,欣赏桥上美丽风光之外,总会在桥上停下脚步,抚摸、观赏石柱顶端的石狮子,数数桥上大大小小的石狮子。乍数石狮,有些小狮子背在大狮子身上,有的手抱一只、胸前一只、脚底踩一只,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石狮子神态各异,雕饰工巧,栩栩如生,生动活泼,逼真动人。

据统计:芦沟桥上的石狮共有479只之多,其中大狮子281只,小狮子198只,加上桥东栏杆上的两只大狮、华表莲座上的四只坐狮,总共为485只。再加上于桥下泥沙中发现的,总共有498只。

在桥的两端各设有华表4根,高约4.65米,无论是近看或远望,其高度与体量同桥的比例很协调。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有盘龙纹饰雕刻。尤以桥的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卢沟晓月”最为知名。桥两头的石狮、碑亭加上华表、栏杆、御碑亭、碑刻等,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桥头建筑。

芦沟桥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古桥。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河上有一座美丽的桥,各处桥梁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他称赞芦沟桥为“汗八里的美丽石桥”。

芦沟桥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古的大型联拱长桥。“卢沟晓月”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