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平: 治“标”不能治“本”
您见过这样的标语吗?“宁可超生户倾家荡产,决不可抢生超生一胎”、“好女不嫁文盲夫,好男不娶文盲妻”、“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还有更生猛的,“宁可添座坟,也不添一人”。或许您没有见过,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这种命令式、强制性、威迫性的标语在中国普遍地存在着,遍布城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云南省日前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不良宣传标语清理行动,“清理和清除范围涉及城市街巷、乡镇村寨、车站码头、公共场所、公路铁路沿线,广播、电视、报刊、广告等大众传媒及图书、音像制品也被列入清理目标。”“标语出自不同部门,内容庞杂,包括计划生育、普及义务教育、归还农业贷款、依法纳税、退耕还林、征地拆迁和交通安全等。其中相当数量的标语有伤大雅、有碍观瞻,语句生硬、态度蛮横,宣传效果适得其反;更有一些标语生吞活剥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命令强制、狐假虎威,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据悉,中央高层对此深表关注,已要求各地清理和更替。”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清除违反法律、伤害感情、语气霸道的旧标语,“代之以规范、温馨、贴近群众的内容和文明的表达方式”是令人欣慰的进步,值得欢迎。但我更关心标语背后的行为方式是否有所改变。以“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为例,计划生育工作队是否已改变了其极端野蛮的工作作风,不再稍不如愿,就将如“龙卷风”般洗劫当事人的家财。这是更重要的问题。很遗憾,《中国青年报》对此没有任何交代,而我对标语的改变会导致行政行为的转变持极端的怀疑态度。
标语的内容、语气源于拟订人的思想、心态,即他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定位,这是行政行为方式的基础,其又决定于现实的权力结构和具体的行政政策。在官本位的制度体系中,官员将自己定位为国家和人民的主人,人民是其奴隶。
在他们看来,管民治民压民是其本分,民应服务于他取悦于他听命于他,否则就要罚民惩民。试想,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在这样的心态和角色定位下,那些肆无忌惮的标语难道不是最自然的结果吗?野蛮、霸道的行政行为方式又如何能够避免呢?但如果一个制度体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由人民授予,由人民剥夺,受人民监督,人民是主人,官员是仆人,那么权力便会服务于民,极力取悦于民,就会时时事事以民而非以官为中心。试想,在这样的权力体系中,标语规范、温馨、紧密贴近群众不就是理所当然的嘛?!而文明的行政行为方式则只不过是该权力意识与定位的自然外化,根本不足为奇。
由此可见,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权力结构,才能产生正确的心态与心理定位,才能有积极的表述和文明的行为;仅仅改变表述方式与内容并不能改变它由以产生的基础,更不可能导致行为方式的转变。因此,现实的情况只能是,旧的违背民本思想、伤害民众感情的标语被清除了,但新的相同内容甚至更恶毒霸道的标语又出现了,而野蛮的行为方式则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将一直存在下去。
清除蛮横标语,改变表述方式并不能达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目的。一句话,治“标”不能治“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