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嗜钱如命”
在我的个人的观念里中国人没有不爱钱的,只是获取钱的渠道各不一。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当真算个好东西,然而即便如此在中国人的眼里,钱依旧是个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东西。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人似乎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有别于中国人。若将两者进行个中对比,中国人爱钱,并常常被金钱所牵制,除却会因钱而绝情的寻常经历,中国人面对从头而降的大笔财富往往就会将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而西方人虽也懂得金钱的好,但更多是懂得如何合理地利用金钱为自己制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其本质是临驾于金钱之上的。 在西方国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随性所致地边生活边工作边旅游,可以说他们的目光放的很远,脚步跨的很大,梦想不可思议,行动有些惊人,就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边远山区的学校课堂也依稀可辩他们另类的身影。而同样年龄层的中国年轻人是绝计不会这样做的,在中国从贫困山区里走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大多留在了求学地或向往的大都市,不愿意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尽管那里可能非常需要人才。真正偶尔光临贫困山区义教的年轻人相反都是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优越的家庭条件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方式的原因,而真正吸引他们去山区的未必是那些需要学习的孩子,更多是那里己所未闻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单单只是人性的问题。
在中国现在大多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中国人的教育制度之下,大部分孩子在二十三四岁之前都还没有完全正式地步入社会,大学毕业之后也正是年轻人生理年龄的婚嫁最佳状态,但经济上并不允许年轻人可以这样做,只能先经济补充物质后再将感情转变为亲情,这样一段是漫长而艰苦的,一个没有后台、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富裕金钱作后盾的年轻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走过从非婚到婚的路程,孩子的出生也要匆匆而至了,一个家庭的结构往往是四个老人,一个孩子,一对男女,这样的家庭每年所要消耗的经济是多少?而一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更多是压在这对年轻或者已经不年轻的男女身上,你认为他们还会有“人性”有机会去过自己曾经所向望的边流浪边随性所致的生活吗?你或许要问,难道人家西方人就不要结婚生子了?没错,然而有别于中国年轻人的是,西方孩子从小就被培养的较独立,走出校门后少了一个适应过程,而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中国要成熟,老年人和失业者都有相关的补助,养孩防老的成份大大小于中国,年轻人身上的担子轻了,自然有时间和心力去做自己梦想的事。 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看到年长的国外旅游观光客,其中不乏五十开外的西方人,他们有的是在旅行团的带领之下,有的是三五结伴,也有单枪匹马的。相对于这个年龄层的旅游群体,在中国即便是国内游也少的可怜,更不要说是在国外的街头看到五十开外的中国观光客了,也许你会认为外国人开通知道钱财是身外之物,懂得享受生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活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百消逝。其实中国人也爱生活,但中国人更爱生命,没有了生命还提什么生活。中国的中老年人,生活方面都处在一个吃老保的状态,加上中国的医保还不健全,身子骨一年不如一年,总还是要存点钱防防身的吧。如果孩子有出息,还能有机会出门走走,不过走也不敢走太远了,然而除却经济,长期缺乏锻炼的中国人腿脚并不灵便,另倘若果真出了国门,语言不通也是个大问题。中国人背着“吝啬”的牌坊猫在国内不敢长途涉游还有另一层原因,中国的签证方面的手续办起来也不轻松,国内的旅游业被荣登去年十大暴利行业光荣榜,诚信方面也有危机,倘若本着游玩之心却惹一身疲惫和麻烦,未免损失过重。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也开始日渐提倡起“花明天的钱”,但相对于西方人来,却总没有那种挥洒自如的感觉,相反有许多年轻人被这样的提前消费所累,苦不堪言。不同的人做相似的事情为何差异如此巨大,难道中国人都不是享福的命,无福消受这提前到达的幸福人生吗?非也,明天的钱大多是在银行里周转的钱。而在中国对于个人乃至企业的借贷核算制度都并不健全,在西方,银行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人的经济还贷能力,相对应地提供借贷服务,而不至于令之处于刷爆卡无力偿还的境地。应该说人性都是相似的,只是环境和制度的约束力不同,使其生存方式也有所不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