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的“灵台”:根据诗经的记载,方七十里,曾导引湖水,兴建雄伟的“灵沼”,让鱼类、水禽恣意悠游水中;并大量种植奇花珍木,建囿造园,养百兽于其间。“灵台”上,白日可眺望远景,美丽山河一览无遗;夜间更可与星辰明月为伍,享良宵美景。
秦始皇造“阿房宫”:此为自古以来人人所熟知的史事。秦始皇为了炫示财富与权势,曾兴建了许多广大、华丽的宫殿与离宫三百余处。在宫、苑中广设庭园,种植名贵珍种树木,享尽园林山水之乐。汉旧仪也载:“茂陵富户袁广汉于北祁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由此可知,假山的建造,远在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1年)已有。
西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是当时典型的皇家宫苑。西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大败匈奴,镇压西域诸国,国威昌隆,建都长安,宫殿承袭秦的样式。其宫苑之一的“上林苑”跨渭水南北,广三百余里,兴建了离宫及苑七十所,采用苑中有苑,苑中有宫,宫中有观的方法;挖大湖六处,并分别由各地进贡了三千余株奇花珍木,种植其间以竞相斗艳。这些宫、苑、囿模仿自然,开池筑山,并使山、林、水相结合,规模相当宏大。
东汉迁都至洛阳,洛阳的地理环境很不好,因此造苑时需要筑山、辟流、建造洲、屿,种植奇木异草,饲养珍兽奇鸟,以人工的园艺代替自然美景。所以班固的“西都赋”有“灵莫冬荣,神木丛生”的词句。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有“嘉木植庭,芳草如积”的描写。
公元1978年,河北省望族古坟发现五代后汉时期与盆栽有关的壁画中,上面已绘有种植红花的花卉盆栽,并有花盆六个放置于五角桌上;红花、花盆与桌子(树、盆、几)三者配合得宜,极为美观。
花盆出现
六朝文化时期,已经有高热度的彩陶的产制,也能烧制出极优美的黑陶花盆。
西晋因各地诸侯不和,战争频繁,国力衰退;异族入侵,首都洛阳沦陷而迁都南京,是为东晋。
东晋建都南京,拥有广大丰富的疆土。文人士大夫崇尚清淡,高逸遁世,居城市而又渴慕自然的山林野趣。所以不仅在城市中大造园林,闹中寻幽,并在宅旁辟地建园,创作盆景。同时也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寺院丛林”,真正享尽了田园牧歌的生活。
盆栽名词在中国文献出现
东晋有名的“归去来辞”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辞官归隐故乡栗里后,所作赞美野菊文章中,已起用“盆栽”二字,这也是世界上“盆栽”一词出现最早的记载。陶渊明正是华南盆栽的创始人。由历代的记载中,可知东晋以前(公元317~420年)中国盆栽显然已受皇族雅士的赏玩。同时由以上历史记载来推断,可知中国盆栽的形成已然较日本早上千年。
中国现存最古的盆钵
唐代(公元618~907年),盆栽以艺术的面貌朝向另一个新时代发展;将树木和山石组合,浓缩到盆钵中,升华为一种“山水盆景”,种“盆玩”,即现在的“栽景”。杜甫诗云:“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慈竹春阴覆,香炉时势分。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当时的盆栽不仅在民间流行,在宫庭中也被视为珍品来观赏,同时盆栽用的陶瓷也非常兴盛,例如霍州窑、寺州窑、岳州窑等及其他许多烧制场,遍及全国:尤其北方荆州窑所烧制的“白瓷”与南方越州窑的“青瓷”,更是举世无双的名器,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花盆,现在北京博物馆尚存有这时期的古盆(依据日人松村谦三氏叙述)。
中国最早的盆栽壁画
公元一九七一年,在陕西干发掘的一座朝陵──唐高宗、武则天皇后之子章怀太子李贤墓道壁上,发现到绘有二位侍女捧盆景的壁画,其中一人所捧的圆形花器中,有假山和长着红果绿叶的树木。从宫人所捧持的形态,可知当时宫廷是非常重视盆景艺术的。章怀太子墓建于神龙二年(公元七○六年),壁画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足证中国在一千二百年前就有了盆景。此外,唐代阎立本画的“职贡图”中,有以山石进贡的画。画中玲珑剔透的山石置于一浅盆中,与目前的“山水盆景”相似。
中唐诗人白居易(白乐天),以美好诗句描绘“山水盆景”,诗云:“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俱体小,应是华山孙。”又有一首诗,对盆景的“十德”赞赏万分,诗云:“养性延容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洞窟,不寻见海埔,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升之无恶业。”(见白居易全集)
中国最早的盆栽书
中国杰出的盆景专业始祖郭橐驼,着有“种树书”三卷,详细记载盆栽培养、造型及繁殖的技术。当时有名的文士柳宗元所撰写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极力地赞颂他的高超技艺。由“种树书”这本书的创作推断,更可知中国盆栽书比日本盆栽书早了千年。日本于江户中期(公元一六○○~一八○○年)的文献,亦将盆栽师称为“橐驼师”,并附日文注音。
盛唐时,日本遣派许多使节入朝学习中国文化、艺术,以便归国宣导,形成日本历史上所谓“白凤”、“天平”文化时期。根据这时期唐花牡丹及梅树移植日本的记载,可以佐证推论日本使节把当时盛唐文人雅士观赏中国造树和盆玩风习,逐渐传到日本而使其发扬光大。据日本有关资料考证,日本关于盆景最早的证据是一幅七百~八百年前卷轴画“春日权现验记绘”,画中有盆景的出现。
中国最早的盆栽图画
宋代(公元九六○~一二八○年),盆景艺术更趋完美。宋盆景分为“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在“洞天清录”一书中备叙详尽。当时盆景与雅石构图、设计都相当考究,作品满溢着诗情画意。其中以北宋所画“十八学士图”最负盛名,四轴画中的二幅有三盆盆景,有一盆盆松,叶偃枝盘,枝如屈铁,悬根出土,老干生鳞,俨然百年之物,种植于方形浅盆中。这是首次盆栽在画中出现,比起日本盆栽画的出现,也早了数百年。
宋朝著名文人苏东坡、陆游都喜爱山水盆景,并写下了很多赞美山水盆景的诗句。苏东坡有二首诗中写道:“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再如陆游的“菖蒲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清泉碧罐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对盆艺描述甚为感人。北宋末年“云林石谱”一书,详载各地的石产、特质、采掘法,以及盆栽配置、植树的方法,是早期有关盆景艺术的重要著作。
宋朝花盆,以“青瓷”、“白瓷”单色美为主,是其特色。其中以河南的汝窑、钧窑以及江西景德镇的施釉花盆最为著名,现尚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则于公元一八○二年烧成。
元代(公元一二八○~一三六八年),有一位高僧韫上人,他曾云游四方,出入名山大川,累积了很多创作素材后,制作了“些子景”。“些子”之意是“小景”,也就是将石木花草和小桥流水、茅屋等共同栽植盆中,虽盆只盈尺,却气吞渤澥,小中见大,有如一幅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元代盆景逐渐往小型作品发展,大、中、小型盆栽均集于一堂;盆景以“松、竹、梅”为主,认为此“岁寒三友”是盆景中的高品。在刘銮的“玉石瓠”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唐、宋时代,玩赏盆景与雅石,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庶民,风气鼎盛。盆钵样式与种类也美丽繁多。
明、清时代(公元一三六八~一九一一年),盆景相当盛行。当时有很多的盆景著作,如明代屠降所著“考槃余录”一书中有篇“盆玩笺”;明末画家文震亨“长物志”的“盆玩篇”中,一、二卷有关庭园设计、造景,相当考究;王象晋“群芳谱”的“盆景”;清代陈淏子在“花镜”中的“种盆取景法”。清康熙年间,由诸升、王质、王概编绘的“芥子园画传”,于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在日本译印出版,风靡日本,被绘画界奉为经典读物。由于这本书中的画法及其理论,引动了日本文人中的盆栽家,因而创作“文人盆栽”,充分结合了中国文化及日本刻苦耐劳和安和、脱俗的民族特性。
中国盆景的流派
中国地域辽阔,盆栽历史悠久。由于各地的风俗民情、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不同,所以反映在盆栽中的树木风格及造形,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又因创作者本身性格、喜爱、思想、观念、艺术修养等种种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盆景流派。
以“树木盆栽”而言,主要有南、北二大派系。南派以广东为中心,包括广西、福建,又称“岭南派”。北派则以长江流域为中心,涵盖上海、苏州、杭州、扬州,又称“苏派”。此外,尚有以四川为中心的“川派”。由于南、北两派气候、观念差异甚大,因此各具特色。
一、 岭南派(南派)
“岭南派”最大的特色是讲究自然生长,多采以修剪为主的“截干蓄枝法”。以这种方式培 养出来的盆栽,拥有苍劲自然、枝桠流畅、飘逸豪放的风貌,但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来修剪。素材应选取萌芽力强,适合“截干蓄枝法”的树种,如榕树、榆、榉、福建茶、七里香等。
传统的“岭南派”盆景,主干成蛇状弯曲,两侧枝桠呈垂臂形,横向作出五片(五托)或七片(七托),树冠扁平,姿态严谨成规则式,称“古树”或“将军式”。
目前“岭南派”盆景主要有两种型式:(一)以孔泰初为代表的“大树型”,其作品特色为干直枝繁,树观秀茂稠密,苍劲雄浑,表现出旷野巨木的雄姿;(二)以海幢寺素丘和尚为代表的“高耸型”,其作品枝干清瘦,扶疏挻拔,轻盈潇洒,以表现超世脱俗的意境。近几十年来,才由香港伍宜孙逐渐发展成自然形态,不拘格律。
二、 苏派(北派)
传统的“苏派”又分为扬州派和通派合称为“东派”,以及常熟派和苏州派合称的“西派”。
1. 扬州派:
扬州派着重枝干的扭曲,不但主干甚为弯曲,连短枝的末稍也呈百转千回,枝无寸直, 这种形态种之为“花塔式”、“一寸三弯”。枝扎成平薄的“云片”,以奇数为多,
片形呈椭圆,一~三层称“台式”,三层以上称“巧云式”。
2. 通派:
通派枝法与扬州派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主干由根盘起即有一个弧度较小的弯曲,然后
是两个近似半圆的大弧度扭转,称之为“二弯半”。通派以安徽为主,主干成“二
弯 半”外,树身略向前倾,以桧、柏盆栽居多,主干成S型左右弯曲,冉冉而上,状若
游龙的“龙桩”,称“滚龙式”。
3. 常熟派:
常熟派涵盖南京、常熟、无钖等地的盆栽特色。传统的常熟派盆栽要符合“六台三托
一顶”的要求,即干向左右弯成六曲,左右各伸出六个枝称“六台”,向后长出三个背
枝称“三托”,加上一个顶;各枝片都呈中间隆起的圆片,全树外皮、要枝不能有损伤
以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
4. 苏州派:
苏州派包括上海,除了“六台三托一顶”外,配合“粗扎细剪”,将枝调弯成S型的
曲线,再逐年修剪出细枝。较特殊的树型有垂枝悬崖式及顺风式两种。顺风式与斜干树
型类似,但倾斜角度大且柔顺,上有一较长的伸长枝;常以松树栽培,放置于庭前,仿
佛伸手迎客,即所谓“迎客松”。上海派则以掌上盆栽的玲珑精巧独树一格。近几十
年来,苏州盆栽名家周瘦时、朱子安等开创了苏州派的新局面,提倡盆栽的自然美。
三、 川派
川派系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其树干常弯成“方拐”、“掉拐”、“大弯垂枝”、“直身加冕”、“滚龙抱柱”、“老妇梳妆”等形式,(拐即弯的意思),枝的弯曲又有“平枝”、“滚枝”、“半平半滚”等,称“蚓曲式”。
中国盆栽具有众多流派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如果能在创作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上精益求精,加上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根基,将来必能在国际盆栽界举足轻重。
台湾盆栽
在清朝时,台南府城、鹿港、艋舺(台北万华)一带就有文人雅士赏玩盆栽。台南开元寺、鹿港妈祖庙、台北龙山寺,保留至今的盆栽及盆钵,都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台湾近十几年来,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政府为提倡国粹,推广绿化运动,特于民国七十三年五月廿日,推出国家公共电视(社教节目),开播“中华盆栽艺术”共十三集,播出长达四个月之久,全国公推笔者担任主讲。由于观众反应热烈,所以一再重播,各地盆栽爱好者激增,达十五万人以上。各县市纷纷组织成立树石盆栽协会,共六十七会之多,每年轮流举行盆栽展览会,达一百次以上,各县市并组团互相观摩、鼓励,盆栽热可说是蒸蒸日上,盆栽在台湾渐渐已成为普遍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台湾得天独厚,气候温和,湿度适中,四季如春。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高山地区又有温带、寒带特质,所以无论热带、亚热热、温带,甚至寒带野生林相,均一应齐全,天生地养,翠绿茂盛;也因气候好、发育快、生长期长,整姿容易,成型也迅速,比较起在寒带的国家或地区,十年才能成型的盆栽,台湾只要短短三、五年,成绩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台湾冬天不下雪,可免像寒带地区的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及金钱为盆栽作御寒工作,甚至在冬天,台湾盆树仍持续缓慢地生长。
台湾盆栽过去以榕树为主,枝形每每做成片状,即平平一片的枝叶;或将盆树做成葫芦、动物、文字等象形,显得较为呆板而不自然。近年来山采杂木盆栽,榆、榉、七里香、状元红、福建茶、枫、槭、朴等十分盛行。松柏盆栽现在更是后来居上,成为盆栽中的主流。随着生活环境空间的缩小,目前小品盆栽也大为风行。
台湾盆栽在造型上,传承了岭南派“截干蓄枝”、崇尚自然的优点,再加上台湾特殊气候的好条件,使素材极为丰富;进而创意求新,人才辈出,创作出优秀杰出的盆栽作品。因此,台湾的盆艺将是欣欣向荣,前途无限。
日本盆栽
日本最古的盆栽画,依横井时各在公元一八九二年所著作的“盆栽考”中指出,公元一三○○年的“法然上人画传”及公元一三○○年前后,“盆栽”二字首见于赖山阳画轴。公元一八二一年阿部喜任的“草木育种”中有盆栽字句出现,但字旁却加注日本发音(HACHIUE),即盆植物之意。
公元一八二七年,日本盆栽匠金太所写“草木奇品家雅见”,有相当完美的盆栽插图。公元一八三六年,齐藤市佐卫门的“江户名所图”,亦可看到庙会的盆栽摊。
日本盆栽协会出版的“日本盆栽大观”,卷末“盆栽中考抄”之作者岩佐亮二氏,则举出盆栽由中国传往日本的迹象及考据。
十八世纪中叶,日本盆栽从“曲物型体”进步为“文人型体”,又演变成“美术盆栽型体”;及至公元一九二一年,名盆栽家小林宪雄氏提倡“自然盆栽”。公元一九○一年英、日同盟时,“伦敦园艺共进会”举办展览,及公元一九一○年的“英日博览会”时,日本盆栽界都提供盆栽前往英国展览。公元一九六四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在日本比谷公园举办盆栽展;公元一九七○年大阪万国博览会,在优美的日本式庭园内展览盆栽,因而引起了现代的盆栽热潮。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