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恐吓台商 下下策
近日,北京当局以“国台办”发言人的名义,公开放话:不欢迎“绿色”台商。即不欢迎支持民进党或“台独”的台商。熟悉北京政治语言的人都明白,所谓“不欢迎”,仅仅是一个书面用语。其真正意涵,要严重得多。不欢迎,就是要整治,要收拾,甚至驱赶。至于“收拾”的办法,则不可胜数,随手拈来。比如:取消优惠;从严查税;干扰运作;甚至暗使手脚,切断生意渠道;等等。北京放出这一狠话的背景是:本次台湾大选,北京曾大力动员台商返台投票,甚至提供免费包机,企图以此促让陈水扁败选下台;同时制造“台商反对‘台独’”的舆论,对内迷惑大陆民众。不料,选举结果,仍然是“独派”获胜,而且得知,不少台商返台后,反而投了陈水扁的票,甚至还向绿营积极募捐。北京闻讯,恼羞成怒。收买不成,转思报复。
记得八九年“六四”事件后,因其屠城恶行,北京当局不仅在全世界遭到舆论谴责,而且受到广泛的国际制裁。困顿之际,北京动辄声明:反对将经济与政治挂钩,反对将贸易与人权挂钩。然而,恰恰是北京当局自己,如今,愈来愈将经济与政治挂钩,以经济为手段,达政治之目的。对内,以“发展经济”的高调,抵消“政治改革”之呼声;出访,大行“支票外交”,以大额订单开路,博取外国政客欢心;对香港,以“最紧密经贸安排”,对抗响彻香江的民主呼声。如今,又轮到台湾,中南海施尽浑身解数,也无法阻挡台湾越行越远的步伐,黔驴技穷之下,居然撒出“制裁台商”的下下策。
实际上,北京为了大力吸资引资,以“优惠政策”为诱饵,千呼万唤,台商,与港商和其他外商一样,才陆续进入大陆。迄今,在大陆投资设厂的,共有3万多家台湾企业,投资项目6万余个。其中,台商合同投资金额 600多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00多亿美元,占大陆外资15%,占全台湾(1987年以来)对外投资的40%。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互惠互利的经贸往来。一方面,台商固然从中赚得利润;但另一方面,台商台资的投入,既解大陆资金短缺之急,又为大陆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单说大陆日益堆高的外汇储备,就有相当部份来自台资企业的出口创汇贡献。如果北京因政治上的需要,“整治”台商,经济上必两败俱伤。北京所谓“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则全然流于虚假和虚伪。
北京方面的说词,大都站不住脚。比如说,部份台商“拿着从大陆赚的钱支持‘台独’”,难倒人家只能在大陆赚钱吗?又比如说,部份台商“将大陆当金库取钱,转头又支持‘台独’”,莫非是说,引进台商,是引狼入室,中南海为此承认,它一直在出卖大陆的国家利益?
再比如说,如果台商不承认“一中”,“就享受不到作为中国人的优惠,在人才、资金、研发、资本市场等本地化的过程中予以限制。”试问,如果仅仅是“中国人”才能享受“优惠”,那么,长期放给外商的“优惠政策”,从何而来?回过头来说,“中国人”究竟享受了甚么优惠?所有“优惠”,不都是针对外商港商台商的吗?
再比如说,“台商在大陆快速壮大,是大陆让利、优惠的结果,让台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又说,这样做的前提,是“一国”。何其自相矛盾!试问,既然高喊“一中”、“一国”,如何又冒出个“超国民待遇”?从中暴露的,无非是三重潜意识:其一,共产党为了讨好台商,放纵台商在大陆捞钱,如此“劫贫济富”,直接损害大陆13亿民众的根本利益,还敢妄称“三个代表”?其二,共产党严重歧视大陆人民:视大陆人为“国民”,台湾人为“超国民”;其三,共产党认可台湾是另一国,协助鼓吹“两国论”,或“一边一国”,至少“一中一台”。
北京狂言恐吓,对台商是一个提示:投资一片没有民主与法治的土地,不仅没有思维自由,连经济成果都可能随时被人剥夺。要保障经济权益,首先须拥有政治权益。这是对包括台湾和大陆商人在内的所有商人的深刻启示。简单的一句“我只关心赚钱,不关心政治”,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危险之至。
北京虽然放话威胁台商,尚没有实际行动。根据其色厉内荏、吃软怕硬的一贯本性,能否真正动作起来,还是一个问号。即便有所动作,也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失败告终。正如北京在对台其他问题上,屡屡失手,节节败退,以至于在今年“五一七声明”中,连“一国两制”和“统一”等词句都不敢再提,唯剩下个“一中”的词汇。就是这个“一中”,对把一党之私、既得利益看得高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北京当权者而言,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
(6/1/04自由亚洲电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