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生于日内瓦的瑞士(父)、伊朗(母)混血(她坚持不肯透露年龄),从小在西方世界长大,一九七三年在美国念书时结识生命中的阿拉伯“白马王子”,杰士南.宾拉登(Jeslam Bin Ladin),隔年举行童话般的婚礼,他是宾拉登二十四个兄弟之一,起先他们住在美国,七六年搬回沙乌地阿拉伯麦加,和老宾拉登家族:二十二个老婆、二十九个女儿、二十五个儿子,同住一条街,杰士南接管部分的家族事业。从此,卡门生命作了一百八十度改变,她必须强迫自己改变观念,把西方世界男女平等游戏规则抛到脑后,进入男尊女卑的阿拉伯世界,许多之前理所当然的事不再理所当然。
在《撕裂的面纱》(Der zerrissene Schleier),这本厚达三百多页的书中,作者不仅叙述她和宾拉登接触的经验、个人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适应不良、如何费尽心血让女儿远离伊斯兰教洗脑所作的努力。同时也提到整个家族和阿拉伯皇室的交往与宫廷内幕,包括王子、公主们的同性恋癖好,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阿拉伯人的特点,包括“高傲、自以为是”和缺乏同情心理等种种不良习性。
作者并指出,阿拉伯人家族性强,即使宾拉登成为全世界头号通缉犯,家族仍然会支持他。甚至,阿拉伯国家至今仍怀疑,“九一一”事件是否应当把罪过归到宾拉登头上。基本上,沙乌地回教徒和阿富汗的泰利班本质类似,唯一差别是,一个富裕到流油,一个穷得没裤子穿。
卡门在访问中畅谈与奥沙玛.宾拉登接触的经验,她回忆:“有一天奥沙玛来敲门,我去开门,他一见到我,立刻转身就走,我在后面喊:‘别走!进来呀!你弟弟在家。’后来丈夫解释,他们的宗教不允许男人直视未蒙面的妇女,即使是弟媳妇也不行。”由此可见宾拉登对宗教的执着。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炎热的午后,宾拉登两个月大的儿子口渴,啼哭不停,婴儿的母亲,娜绪娃(Nadschwa),即宾拉登的妻妾之一,不停尝试以汤匙喂他喝开水,卡门递给娜绪娃奶瓶,被她拒绝:“奥沙玛不准,因为奶嘴是塑料制成,不合教法,是罪恶的”卡门无法置信,亲生儿子的健康会比教义重要,她托请先生说情,可是没用,一点也动摇不了宾拉登铁一般的戒律。
这种漠视人性、宗教至上的理念令她害怕,所以,她一点都不讶异会发生美国的恐怖攻击事件,因为这是教育体系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作者认为当地学校教育根本是一种洗脑,将仇恨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有一天,她在八岁的女儿的课本上看见“我恨犹太人,我爱巴基斯坦人”字句时,简直要昏倒,她立刻找校长理论,得到的答案是“你是外国人,不了解习俗,无权插手过问。”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女儿带出去,让她们接受西方教育。一九八五年,她们迁居日内瓦,八八年这对夫妇分居,离婚官司打了八年,至今仍在缠讼中。卡门心痛地表示,自从诉诸法律途径,不仅夫妻关系降至冰点,父女亲情化为乌有,就算偶然在街上相遇亦形同陌路,他也不会跟女儿说话。非但夫家视她们为仇敌,她写的这本书也不见容于回教世界,一位自称中立派的回教女性批评:“真可耻!拿这么一点对宾拉登的贫乏认知和关系来赚钱。”
但作者反驳,她强调主要是为了两个成年女儿(二十六岁,二十四岁)而写,“她们有权利知道,我和她们父亲之间发生什么事,还有,最重要的是,她们所背负‘宾拉登’这个姓氏背后的故事,让人们不要以异样眼光看待她们。”
另外,因为这本书的出版,瑞士当局开始调查卡门前夫事业经营状况,怀疑他是宾拉登恐怖集团金钱操控主脑之一,希望从中得知其洗钱和财务运作方式,卡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杰士南.宾拉登总共了投资七十五家公司,至于是哪些公司,因牵涉法律问题,她宣称无法奉告。
附注-
书名:《撕裂的面纱》(Der zerrissene Schleier,303页)
作者:卡门.宾拉登(Carmen Bin Ladin)
出版社:克莱丁斯特出版社( DroemerVerlag,2003年9月底出版 )
文体:传记
张筱云寄自慕尼黑城郊
- 关键字搜索:
- 撕裂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