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个富翁愿意‘包’你...
一次小调查问许多女性朋友,“假如有个富翁愿意‘包’你,送你去读国外名校MBA,回国住别墅,开宝马,作高级白领或者自己拥有公司,你愿不愿意?”结果是所有女性都愿意。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对男性提同一个问题,只是把“富翁”改为“富婆”,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呢?再问“如果有足够的钱,你还会工作吗?”估计男人们会作何反应?我多次听到一段由数位大款共有的传奇:大款年轻的时候穷愁潦倒,偶然拣到一个精制的皮包,他一直等到失主出现后原封不动交还。皮包里装着极珍贵的东西,而失主乃一超级富婆且是寡妇。往后就由信任而性、而情、而请他经营,最后给他留下一大笔遗产。这个屡屡“撞车”的故事,用意在于说明大款财产的来路,同时赋予他“信”和“义”的形象,也没忘了用“性”来增加真实性和传奇性。我从这段被“成功人士”引以为荣的“个人奋斗史”中,看到的是中国男人的“灰小伙”梦想-他们也想和女大学生一样,“找个有钱人,少奋斗二十年”,和女人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强调了不能仅凭着“性”和青春。
男人也在卖身、卖俏、卖心,并且形式、内容比女人更丰富多彩。应富婆之需而兴起的“鸭行业”,只是多类自卖活动中最直接的一种,但并非最无耻的那种。正是由于男性在出卖自身过程中对买主缺乏性引力,才不得不更多地出卖灵魂和良心,更多地采取比性交易更下流的方式。在生存压力和欲望催动下,女人多取危及自身的性方式,而男性多取危及他人的暴力、欺诈、投靠奸佞等手段。
说女人话题先扯到男人,我的意思一是表明我不会对女大学生想嫁有钱人的愿望进行道德谴责;二是说男人、特别是有钱的男人,对奋斗环境、竞争规则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女大学生中敢于参加竞争、追求事业成功的只是极少数,”从社会、国家的角度看较明朗,绝不会当好事看。女孩成为大学生不容易,特别是上了名校的更是佼佼者。占了个位子挤掉了另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反而退出了事业圈,当然是社会资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教育失败的明证。
女大学生为什么对尽了很大努力才取得的“专业资格”毫不在意?为什么那么不珍惜自己选择的专业、学术呢?学校一直教育学生为这为那“而奋斗”,家长和孩子不信那些虚假的东西,而一贯地把“实惠”作为学习的动力。学生从未树立“为知识为真理而求知”的信念,没有研究热情和为内心需求而学习的欲望,“男女都一样”。既然求学、竞争是为了实惠,遇到不学不竞争就可以得到实惠的机会,自然会对苦学所得不屑一顾了。我们出不了科学、思想巨匠,教育的虚假和庸俗化是个重要原因。
对女大学生不肯奋斗的现象,我试图从父亲、爱人、兄弟以及她们本人的视角观察。比如我对自己所爱,可以为她而活,并以为这不是自我的消亡,而是我“自我”的扩张。在我可以独力支撑生活所需的情况下,我不希望、不要求她去奋斗。她应该享受幸福、安宁与和祥。但是,如果事业与奋斗是她欢乐的来源,是她所爱所重,那么我会无条件的支持她、帮助她。如果我是父亲,我不会教育她不竞争不奋斗,会鼓励她、指导她。因为我知道即便是为嫁个好人家,也得参与实际存在的竞争。况且我还懂得“靠谁也不如靠自己”的道理。(虚拟的)女儿上了大学,就是我支持她奋斗的阶段性成果呢。
我相信女大学生一般来说不乏抉择利弊的判断能力,不肯奋斗不是她们无知无德造成的,没有她们的错。竞争环境实在是够糟的,说“奋斗”是轻松、好听的话,许多人其实是在挣扎、挣命。谋生、发展之艰难,连浑身是胆、脸皮够厚的大男人都疲惫不堪,女孩子参与那么激烈残酷的“战斗”,哪个亲人不挂牵、不担心、不焦虑?竞争中的不公和无序,职业场和行业圈内的倾轧,社会上你坑我骗,还有不时遭遇的性骚扰……如此,还是能不“奋斗”就不奋斗好。
然而,假如奋斗、工作是愉快的-乐在其中,何乐不为;获在其中,为何不获?我找到了社会、国家、女大学生及其亲人、男女老少方方面面都接受、都赞成的答案:人人都应奋斗,而奋斗不应是痛苦的。
不是女大学生和其他人不愿奋斗,而是我们的“奋斗规则”和“奋斗分配”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它吓退了许多能奉献的人,逼迫和诱使许多人自行调节应由政府执行的“二次分配”。
如果奋斗过程是痛苦的,奋斗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是截然分开的,那么整个人生已经失败。你前几十年忍痛奋斗就以余生的富足为目的,即使达到目的也改变不了你前半生的低质量。一个让人在痛苦中奋斗的国家是失败的国家,它浪费、糟蹋的是国民的全部人生,而奋斗并欢快着,正是创业宝地、成功国家和国民的典型特征。所以,重视竞争过程,重视竞争中的正义与公平,是根本。
“干的好不如嫁的好”,对,对的前提是嫁给了你爱的人。找个有钱人,不错,相爱就好。只要找到你所爱,少奋斗几年多奋斗几年都值得。可“干的好不如包的好”就下做且不智了。没有爱和尊重,作出“找个有钱人,少奋斗二十年”的抉择,表明在这之前已经丢弃了自我。所谓的“成功”只采取了一个物质的标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成了缺乏精神、情感的“残疾人”。那种“成功”的确能在片刻之间实现,犹如空仓库片刻间屯满货物的“成功”。它让人满足的恰似一只不处在叫春期的猫咪,守着一堆鲜鱼别无所求,使劲想咋想也想不出它还有什么需求。
越南的胡志明说过一句名言:“独立与自由比什么都重要”,我认为这话适合所有的男女国民。一个因投入正当奋斗而自立的人,可能终身不曾阔过,但他起码有一项重要的成功:从来没有出卖过自身。你有认定“财物与占有比什么都重要”的自由,不过,你已经将自己的价值将到“物质”以下了,并且你失去了最重要的财富。从“有钱人”和女大学生、和其他女人、男人的关系看,最让人忧虑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强势群体和智力精英的精神、道德状态。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先“淫乱”起来,贫富悬殊的“落差”和富人性贪婪的“流量”,激荡起社会的淫逸之风。金钱与权势赋予他们把人变成物的力量,而弱势群体已被“全盘物化”,被强加于“物的功能”并以“物的价值”来衡量。其仍然为“人”的特征,同时也是“非人”的特征,即“廉价劳动力”和“廉价性奴隶”。
没有“绅士”,找什么“淑女”。“强势”们不断扩张的需求使残留的诗意和良心不断溃散。两性关系中的尔虞我诈和人伦关系的恶变,我现在尚不能预测其对国民性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但可以肯定两点:它造成的破坏是广泛而严重的;它制造的灾难终有一天也会降临到当红强者后代儿女的身上。
未完成人文启蒙,也没进行政治改革,正逢原始资本积累冲动狂放无羁。当追求正义、理想的热情破灭,没有教义没有理论没有信念的民族,也只能以“肉文化”和“物文化”替代民族精神。物欲横流,肉欲横流,“强势”的导向力和推动力汹涌而来。解决女权、人权问题,保卫我们不遭灭顶之灾的,只能是我们人类的高尚需求:平等、自由、民主和博爱精神及其保障机制。
顺便指出,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调查,以心理测量学的标准衡量,是个优秀的设计。这可能是编者无意间做到的。请注意:那个问题中只出现了“物”,有“富翁”字样,却没提及生理的、心灵的、形象的“男人”,也就是说没出现“男人”。戏剧性的效果在于,女人们根本不管是个什么样的男人,仅仅看到了“物”和“条件”就表了“愿意被包”的态。这种“没人有物”的问题测验出了“有钱男人在女人心中的地位”,结果可能出乎设计者和读者意外:有钱男人在女人心中的地位不是高,也不是低,而是“等于零”,被高度评价的,只是“物”。这也算我的一个小小例证:畸形两性关系中“互不当人”,“物化”弱者、女人的强者也同时被弱者、女人所“物化”。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