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孩子学坏了!”一个错了千年的句式

 2003-05-13 04:3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在我们的日常词典里,存储着一句使用频率最高却大错特错的话,这句话就是我们常常痛心疾首振振有词的:“这子学坏了!”

“这孩子学坏了!”像紧箍咒似地夹在孩子们的头上,居然被我们这些父母堂而皇之地念叨了千多年。对于孩子的错误张牙舞爪、总是力图斩草除根的父母们,对于自己的自以为是不但不思悔改,而且至今还无人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这孩子学坏了”一出口,孩子立时被责罚钉住。于是呵责、詈骂、拳脚相加。于是在一场场连绵不绝的暴风骤雨中,我们的孩子们被这个错误的句式折腾蹂躏,真正就被蹂“坏”了。

“孩子学坏了”的句子错在哪里呢?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复制品”,身体发肤被父母“克隆”出来,品质个性从父母处传承下来。父母是藤,孩子是瓜,藤正不结歪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是个被动体。知识才干,依父母的观念研习得来;言行品格,不是从父母处摹拟而来,就是依据父母授意的标准从社会取舍而来;道德法律意识,是父母耳提面命的潜移默化而来……所以父母是堤坝,孩子只是流水而已。有什么样的堤坝,就有什么样的水道。不然的话,法律上怎么会将父母钦定为“监护人”呢?但是,在我们挂在嘴巴上的“孩子学坏了”的句式里,被动体的孩子被偷换成了主动体。即,孩子是“学坏”的主体。主体是需要承担所有的责任的,所以有关孩子的过失便一股脑由孩子担待。可是我们的孩子的主动权又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式变更一下,“孩子被教坏了”,那么,责任的主体改变。主体是围绕并且影响孩子成长的周围的人、事、物的环境。那么接受责罚、需要检讨的就不会是被动的孩子,而是环境了。那么,本来责骂孩子的语言,可能就要落在自己的头上;本来落在孩子身上的巴掌,扬起了的手可能就没有落下去的理由。孩子出了错,父母要首先检讨自己错在哪里,将怨恨分流之后,才不至于乱棒扑打,伤及无辜。如果这样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就不会那么气急败坏了,孩子也就真的可以在正常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了。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