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学坏了!”像紧箍咒似地夹在孩子们的头上,居然被我们这些父母堂而皇之地念叨了千多年。对于孩子的错误张牙舞爪、总是力图斩草除根的父母们,对于自己的自以为是不但不思悔改,而且至今还无人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这孩子学坏了”一出口,孩子立时被责罚钉住。于是呵责、詈骂、拳脚相加。于是在一场场连绵不绝的暴风骤雨中,我们的孩子们被这个错误的句式折腾蹂躏,真正就被蹂“坏”了。
“孩子学坏了”的句子错在哪里呢?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复制品”,身体发肤被父母“克隆”出来,品质个性从父母处传承下来。父母是藤,孩子是瓜,藤正不结歪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是个被动体。知识才干,依父母的观念研习得来;言行品格,不是从父母处摹拟而来,就是依据父母授意的标准从社会取舍而来;道德法律意识,是父母耳提面命的潜移默化而来……所以父母是堤坝,孩子只是流水而已。有什么样的堤坝,就有什么样的水道。不然的话,法律上怎么会将父母钦定为“监护人”呢?但是,在我们挂在嘴巴上的“孩子学坏了”的句式里,被动体的孩子被偷换成了主动体。即,孩子是“学坏”的主体。主体是需要承担所有的责任的,所以有关孩子的过失便一股脑由孩子担待。可是我们的孩子的主动权又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式变更一下,“孩子被教坏了”,那么,责任的主体改变。主体是围绕并且影响孩子成长的周围的人、事、物的环境。那么接受责罚、需要检讨的就不会是被动的孩子,而是环境了。那么,本来责骂孩子的语言,可能就要落在自己的头上;本来落在孩子身上的巴掌,扬起了的手可能就没有落下去的理由。孩子出了错,父母要首先检讨自己错在哪里,将怨恨分流之后,才不至于乱棒扑打,伤及无辜。如果这样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就不会那么气急败坏了,孩子也就真的可以在正常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了。
- 关键字搜索:
- 孩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