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游戏我们无法超越

3月27日报道,北京某重点高校,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等原因,考试不及格,最严重的一个班30名学生竟有20多个拿不到学位,以至于高校管理者不得不像管小学生一样管大学生,督促这些学生写下书面保证,制订学习计划,并采取人盯人措施,成绩好的同学帮成绩差的同学。文章在学生、老师、学校管理者及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本版将在今后就这篇报道陆续刊发一些反馈文章,以期引起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更多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读了这篇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可怜的“孩子”,小时候多半没玩够!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从中学出产的“好学生”(高考英雄)以往多半玩得不够。我本人就曾是这样一个小时候没玩够的高考英雄,我上北大的时候,看到那里遍地都是这样的“孩子”。

小时候(从学龄前到中小学)没玩够,对人会有多大影响?我想,这就像某些人年轻时没好好谈过恋爱,说不定到老大不小的某一天会“老夫聊发少年狂”。爱情与游戏,都是高等动物的天性,也可说是他们高等的证明:动物越高等,爱情和游戏的花样便越丰富。我猜想每个人一生中有一个合适的游戏总量,明智的原则不是刻意压制自己的游戏量到合适的数值以下,而应当合理分配游戏时间,在该玩的时候玩够。

换一种眼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玩的冲动是始终需要人去克服的病毒,那么我猜想在该玩和想玩的阶段好好玩,能增加一个人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学告诉我们,从小生活环境过于干净的孩子,免疫力往往比不上摸爬滚打出来的顽童。

游戏的本能无疑需要自制的品质来制衡,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通过自制和外界约束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形态(其中有适度的游戏量)。问题是人的自制力高低存在遗传差异,这些因为沉迷电脑游戏而丧失正常学业能力的大学生,无疑自制力较低,或者他们的自制机制(对游戏的免疫机制)被破坏了。

以往玩得太少,憋得太厉害,可能是他们自制机制失常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对于大学课堂上讲授的东西,他们不感兴趣,也许有时到了厌恶和逃避的程度。我们很多学生从小开始强迫自己喜欢要学的东西,而不是被鼓励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很多人就忘记了自己到底热爱什么,而有的人到某一天终究会爆发--逃避或反抗。

无论沉迷于空虚或充实的东西,沉迷是一种热爱的能力。我祝福他们找到另外的值得热爱的事物,早日安顿自己彷徨的心灵。

我以为,真正要看清问题、帮助他们,必须具体分析每一个人的情况和困难。具体到电脑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其中有不少心理学课题值得探讨,国外已经有人研究互联网心理学并写出专着;最近有日美的专家发现,长期沉迷电脑游戏的青少年大脑某些区域会发生变化,他们都呈现出“游戏脑”的症状:对真实世界的人际互动反应迟钝,大脑β波水平严重下降……

但我想表达一点:游戏无罪,网络无罪,电脑当然更无辜。对有副作用的创造之物,立马想扫除干净的思维方式是有害的--对网络游戏弊端的讨论,会不会演变成家长们对禁令和加强监管的大声呼吁呢?如果这样,我很遗憾。因为本人很喜欢玩电脑游戏,作为一个尚能自制的玩家,我愿意分析一下自己玩游戏的体验。

首先,我非常喜欢电脑游戏中探险和幻想的因素。从小我就爱看探险、科幻和神怪小说,而在很多电脑游戏中这些探险、科幻和神话变成了梦幻般的可参与的虚拟现实,你想想这有多刺激?好的电脑游戏是可以锻炼人的幻想和空间想像能力的,也有益于培养探险精神。其次,我把电脑游戏当作智力挑战,从解决难题和升级过关中可以获得一种虚拟的进步感和成就感--一旦得不到这种感觉时,我便可以完全超越这个游戏,再也不玩了。

因此,我提出对付电脑游戏瘾的秘笈是:到现实世界中探险寻胜;一旦迷上一种游戏,就迅速把它“玩残”,与其心痒难耐,不如玩到它再无快感。迄今我还没遇到过有一种游戏,真的能让人迷上超过整整一周的时间--其实现在的电脑游戏都很弱智,你找到规律、识破关键之后就觉得没劲了。

未来会不会出现具有高级情智、自身能进化、虚拟现实更加逼真的可怕游戏呢?最后终于出现一种电脑游戏,让人类永远无法通过战败和穷尽它而超越?也许有那么一天,这就是《黑客帝国》的寓言。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已经有这样一种游戏存在,那就是无限的现实世界和你热爱的事物。

中国青年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