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个消费者的个人问题,而对所有汽车消费者的问题没有实质的改进。因此我们从与车相关的消费环节中罗列出九大陷阱,以此提醒汽车消费者。
低价无车
花招:价格,一直是国产汽车最受非议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在消费者和市场的多重挤压下,越来越“聪明”的汽车厂家开始意识到价格是柄“双刃剑”,舞得好了既能自卫,又可伤人。其中诀窍就是尽可能地扩大车价范围,用低价车做幌子,但重点卖高价位车。
如不久前刚刚上市的一款新车,最低售价仅为7.5万元,不可谓不低。但细细盘算,该车既没收放机,又无空调,配置之低,令一般消费者难以接受。无奈,喜爱该车的消费者只能咬咬牙,以9.83万元的不低价格去买配置较为齐全的该车。于是,厂家既作了低价的姿态,又可获得高利润。
再如,天津丰田的威驰,当初宣布售价为11.5万至19.5万元。可是半年过去了,11.5万元的威驰在市场上还不见踪影,理由很简单,厂家还没有生产,但是,售价17万元以上的威驰产量不断上升。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售价3.98万元的夏利早已没了踪影,要买只能多加2000元钱。
破解:想好自己要花多少钱买车再去车市,否则极易中了厂家的销售花招,而一次一次的提高买车标准。
炒概念
花招:给新车找卖点,这原本无可厚非,但若是人为制造卖点而蓄意炒作就值得商榷了。
目前,汽车的炒作花招主要有三:一是,炒概念。只要外形威猛的就叫SUV,坐的人多的就称MPV,不大不小又叫RV,反正一堆洋字码叫得上口,炒得有味,若是弄不明白,只能怨你“没有知识”,不够“小资”。
二是,言过其实。最近一些新车动辄就“开创新纪元”、“创立新风格”、“新基准”,在宣传上,技术新点的就叫与世界同步,要不然就是为中国量身制造。
三是,小题大做。随便翻看一个车型的宣传资料,都会发现采用了N项新技术,但仔细一看,真正新的技术少、滥竽充数的多,有的车型甚至把“免维护电池”之类的都列上。
破解:别只看广告,多去车市跑跑,不管喜不喜欢的车都去问问,做到对汽车市场心里有数。对经销商讲的不可不信,但不能全信。
捆绑贷款
花招:2002年是汽车信贷火爆的一年,个人买车贷款比例占到20%以上。但消费者在贷款买车过程中却连续被经销商“捆绑”。一般地,消费者在贷款买车时应缴纳除车价之外的购置税、保险费、管理费、抵押登记费、家访费和售后服务费等费用,而贷款时只需按照车价做贷款就行了,但在消费者实际贷款当中,一些违规经销商却利用银行规定含糊和消费者不懂这一情况,把车价以外的费用也捆绑在贷款额中计算,而且还捆绑一些非常隐蔽的费用,捆绑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被这些销售商获取,从而达到蒙骗消费者,赚取额外利润的目的。
破解:本报提醒今年要贷款买车的消费者,买车时切勿贪图多贷款,防止被一些违规经销商“捆绑”。
场外交易
花招:和新车一样,旧车今年也开始成为热点,许多消费者开始考虑选择买旧车。但是,不少消费者往往还没到市场,就被场外的不法经纪人拦截,造成许多消费者买完车后发现质量问题而投诉无门,目前这种场外交易已经被有关部门定性为非法交易。
破解:市场有关人士提示消费者,如果你买旧车,一定要选择已经在市场注册的经纪公司,这样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即使发生办理手续时一些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也有可能先期得到市场的赔付。
买加价车
花招:加价车在市场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像长春奥迪、广州本田、上海别克,这些车都曾经出现过加价车。当专卖店里只有展示车时,交易市场里就会有加价车出现。曾经有一款国产车刚上市的时候,专卖店里只有样车,而交易市场里的现车加价高达10万元。不难看出,加价车其实就是打了新车上市和批量供应的时间差。一辆紧俏车,在专卖店里只能排队预订,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经销商把收到的预订数量打到厂家,车到之后,先不发给客户,而是转到交易市场加价出售。这样,一辆车除了能在厂家得到销售返利,还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加价的利润,一车得双利,何乐不为。以至于有的专卖店的老板每天下班的时候,车后座上堆着上百万加价得来的现金。而真正等待的消费者只能等待,性急的只能多交钱。
破解:新车上市别着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识破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