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是一种统称,古人细分为"须""髭""髯"三个概念。口下为"须",唇上为"髭",两边叫"髯"。《康熙字典》分得更细,除了"须""髭""髯"外,还有下唇的叫"粜",下巴的叫"襞"等。今人胡须也有各种分类。据新华社报道,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胡子男子聚集德国西南部的舍姆贝格,参加世界胡须大赛。2001年大赛中,主办者德国胡子俱乐部联合会把参赛选手分成了16个类别,例如唇须就有"皇帝"型和"火枪手"型,络腮胡子则分"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英雄)"型和"威尔地(意大利作曲家)"型。组织者还特意设置了"自由式",来安排那些无法划分到传统类型的选手。
胡子自古以来就是男性美的象征,是男子汉显示个性、表现风度、张扬自我的最好特征。古人有蓄须的习惯,讲究"堂堂须眉",胡须长得好看威风的,常获"美髯公"之美称。《史记·高祖本纪》中描写刘邦:"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中国古时相人学、相面学、相骨学特别发达,一个人若生有异像,"成功"的机会相对便要高些。据相学,黑须主勇敢有决断,褐须主聪明富才艺和情感,胡须粗硬,主正直单纯性急;胡须浓密,主任性蛮横;胡须浓密又粗硬,长到喉咙,主雄心大志;胡须稀疏,主冷静理性;胡须光泽柔细富有弹性,主格性高贵,多得人助;胡须没有光泽,主性情不定、反覆无常…。刘邦"隆准而龙颜"的帝王之相,加上"美须髯",看起来少年老成,可信度高,对他成就"一代伟业" 不无助益。
历史上或传说中美髯公很多,《三国演义》二十九回:"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水浒传》中有一个:"这马兵都头姓朱名仝,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此公重情重义,义薄云天,是梁山天罡三十六将中唯一"福禄寿"兼具的福将。
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写了一个"赤髯而虬"的虬髯客的故事。其时天下大乱,虬髯客本有逐鹿中原之心,后为李世民的气度所慑服,不敢与李世民争霸,遂率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为王。
最著名的美髯公当属关公关云长:且看他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亮相:"这关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因而有个诨名"美髯公"。而其美髯公之名,还是皇帝御赐的呢:"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
不但武人喜欢蓄须,历史上的诗人、文人、艺术家乃至佛道中人,无不以长须飘飘为美。齐白石三十几岁就开始留胡子了,一派长髯,仙风道骨,颇为时人推重。他同时代的著名画家王梦白,当时只是三十来岁,却养了一把好胡子,因自号"彡道士",彡者,毛长也。此君天才横逸,却生活潦倒,荧年早逝。有人以诗挽之曰"须髯终不预天年"。鲁智深因打人致死逃到五台山出家时,剃了头发,胡须照留,这就叫"落发除烦恼,留须表丈夫"。
没有胡子的男人,往往被人瞧不起。汉昭帝时有丞相叫蔡仪,因为无胡须,众臣对他就不尊重。刘备没有胡子,带兵入川时遭到了刘璋手下张裕的嘲笑。《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五-诙谐-张裕》载:刘璋会涪,时张裕为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吾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大笑。先主无须,故裕云及之。(《艺文类聚》卷二五引《蜀志》〔《蜀志》十二周群传文〕)
"涿",另有一义为"阴器",即'生殖器";"潞",谐音为"露"。刘备和张裕开的玩笑都是秽亵下流的粗话。因此,刘备当时虽大笑,却一直耿耿于怀(先主常衔其不逊),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将张裕杀了。此事也从反面说明了胡子对古代男子的重要性。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男子都喜欢蓄胡,以之为男性美的象征。据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因为剃掉胡子,王妃就不再喜欢他了,离婚后改嫁了蓄大胡子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两国争夺了300年,历史上称作"胡子大战"。
胡子的功用,除了美学上的功用,还有不少复杂的附加意义。《三国演义》载:曹操为严明军纪,曾颁令:"践青苗者斩首不贷"。曹操征伐张绣时,因马受惊误踏农家田地,按军法当斩。曹操假装要自刎服法,被众将拦住,最后割须代首。可见胡子还有政治、军事上的妙用。据媒体报道,印度阿萨姆邦治安状况一直不太好,于是当地警方实施了一项奖励计划,对所有愿意留胡须的警察,每月给予11卢比的奖励。原因是他们相信一团浓浓的胡须能使警察看起来更有气势,对罪犯有一定阻吓作用。
在土耳其,胡须被看作是一个人地位、身份、爱好和财富的象征,政府各机构的职员被要求必须留与单位和个人身份相称的胡须。2002年,巴西工人党领袖卢拉·达·席尔瓦最近当选总统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随即刮起"卢拉旋风",男士争相仿效他留着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胡须,反映民众对这位曾以草根形象为民请命新国家领袖的爱戴与支持。
还有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先生和周恩来都曾借此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或抗日决心。据《胡厥文回忆录》介绍,在抗日战争中,胡厥文因忙于各项抗日救亡活动,无暇理发和剃须,以致胡须满腮也全未顾及。有人问他是不是要留长了当"美髯公",他回答说:"蓄之以记国难,等赶走了倭寇时再剃。"自此以后,他胸前就飘拂着盈尺的长髯,不到40岁就获得了"髯公"的美名,一留就是14年,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才剃除,大家称他这把大胡子为"抗战胡子。
古人很重视对胡子的保养,曾国藩在给其父信中很郑重地曾谈及养须之事:"前父亲教儿子养须的方法,儿子只留上唇须,不能用水浸透,黄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准备等三十六岁开始留。儿子多次接到家信,都嫌写得不详细,以后希望详细训示,儿子谨禀。(道光二十二年六月日)"。古人对美髯、乌髯、养须各有独特之处,什么神妙美髯方、七宝美髯丹等,皆著名医家必备之方,不外乎何首乌茯苓之类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的中药也。
科学家认为,胡子是由角演变而成的。干百万年以前,满身披着角状鳞质的野生动物,经过不断的变化,角变成了刺,后来刺又变成了头发和胡子。那么也可以说,胡子是"刺"和"角"的象征,正常的男人都有刺有角有尊严。
然而,"这个时代的剃须之风正愈刮愈烈",读一读里柯克《再蓄胡须问题--学问衰落的一个被忽略的因素》这篇妙文吧,我相信人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我忍不住要多抄几段,"这个时代的剃须之风正愈刮愈烈,已在各地构成一种全国性的严重威胁。尊严和威信在丧失,对长者的尊敬在消亡,我们的立法委员们、大学校长们和传播福音的牧师们的性格和才干在发生明显的蜕变…。涅斯托尔和亚里士多德的下巴上都有白花花的胡子。苏格拉底脸上的络腮胡子是那么浓密,你简直就没法透过胡须看清他的脸。凯撒的下巴上有一大把又粗又杂的红胡子。水牛比尔、查理二世和布雷特·哈特都有胡子。格兰特将军和李将军的下巴上也都有胡子。但是这些伟大的先辈如今正在被人们忽视。今天的所有显要人物和领袖们随波逐流,把自己弄得像男学童似的"。
"干掉一个人的络腮胡子,你也就干掉了这个人。他的整个身材和外表萎缩了;他的肩膀变窄了;他的体格变小了;他那本来不大的圆顶高帽倒显得大起来,吞没了他那无足轻重的脑袋"。
里柯克还煞有介事地提出:"谁都不愿让国家的权威无限膨胀。但通过一项勒令大学教授、牧师、诗人、大使和歌剧演员蓄白胡子的较温和的宪法条款,却是势在必行。无论是在改良公众意识,还是在促进公益事业方面,它都足以和这个国家的宪法的一些最重要的修正案分庭抗礼。"
在中国,形势尤为严峻,半个世纪多世纪以来,老老少少男人都成了小白脸,"男人没有胡须了,男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只有中庸,政治家没有胡须,诗人没有胡须,乞丐没有胡须,难怪几十年来如郭沫若之流写成的诗听起来就象乞丐在街上讨饭的吆喝声一样,艺术家没有胡须,打扫马路的也没有胡须,难怪中国几十年的艺术已经形同行尸走肉,和扫马路的工人打扫的马路一样,遇到垃圾时,一阵臭气袭来,叫人恶心。农民没有胡须,教师没有胡须,学生没有胡须,几十年来中国的男人在没有胡须上是平等的。"(咬玩:《从男人无须到城市无发:天安门广场能变为绿绿草坪的广场吗?》)
尤其是中国政界,更是流行清一色的太监脸。须之剃留,本属个人爱好和自由,当顺其自然,各凭所好。然而,当全官场都拒绝胡子的时候,这里面就有某种深层次的象征意味了。明·浮白斋主人《雅谑》中有个意味深长的《无须侍郎》故事:明朝正统年间,有个侍郎官叫王佑,容貌漂亮,但没长胡须,品质也差。为讨好太监王振,就拜他为干爹。一天王振问他:"侍郎,你怎么不长胡须呢?" 王佑肉麻地答道:"爹爹你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长胡须呢!"
是啊,上面所无,下岂敢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不喜欢刺和角,下官岂敢留须?上头衮衮诸公本是精神太监思想宦官出身,各级领导能不大阉特阉向上看齐?每当看到大大小小会议上台上台下"公公"群集,老枭常忍不住抚须长叹:官场,什么时候成了阴气森森的阉人世界了。我曾在《官场称雄,挥刀自宫》一文中调侃:"解放前'我党中许多英豪,如贺龙、陈毅、周恩来,都留过充满男性之美的大胡子。"解放"后,我党基本上成了清一色的太监脸。仅从胡子的兴衰,似也略可一窥我党品官德的变迁呢。
老枭三绺长须,长势茂盛,以前常听妇言而按时刮掉。从今之后,要好好蓄起来,为了小助诗情,激发灵感,更为了蓄须明志,表示与众不同、与官不同,与这个太监小白脸成堆的社会不同。不但在思想精神上,既使在形式、脸面上,老子也是异于尔辈、独领风骚!
在此,老枭要向广大男网民及男性公民发出划时代的号召:如果你对一党独大的专制不认同、不合作,如果你希望做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请从蓄须开始吧!----这对任何人都没有直接风险和损失,既使是体制中人也可以办到。当官不留须、留须不当官,本属约定俗成,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官员不许留胡子---,让我们在神州大地发起一场"蓄须明志"的留胡子运动吧。
2003、3、8
(新世纪 http://www.ncn.org/)(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东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