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分析:朱镕基引退的启示
BBC记者分析:五年前北京乍暖还寒之际,人民大会堂内好像提前迎来了春天。人民代表"选"出了一位新总理。这位新总理的豪言壮语显出极大地感召力。他发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说,台下有的代表流下了眼泪。有人说,中国有救了,老百姓有指望了。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他将彻底改变中国。
现在,朱镕基的政绩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了,他的五年总理生涯在三月初全国人大上将划上句号。他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人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在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朱镕基上台时的"开幕词"和下台前的"谢幕词",与他本人一样,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去年11月中共16大后,这位在政治实力上曾排名第三的性格外向的总理退出了共产党的权力核心,在三月的人大会议上将把这个世界人口大国的大管家的权力交给他的继任人,很可能是与他性格截然相反的非常内向的副总理温家宝。
灰心
朱镕基的名望在中国的百姓当中是很高的。据说,他对手下的官员不讲情面,不寻私情,经常"拍桌子,瞪眼睛。"他痛恨逃税的人,痛恨腐败。他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厦门远华走私大案的首要嫌疑人赖昌星从加拿大引渡回中国。他明白自己无力根除腐败,但是表示出了与腐败斗争的决心:"准备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老百姓以为中国一时间出了"包青天",为他喝彩。
他不仅赢得大部分国人的好感,在海外也相当有名气,在国际商界中受到广泛尊重。香港一些媒体叫他"朱老板"显得好亲切,还在他头上戴上一顶漂亮的帽子 ---"经济沙皇"。
但是退休后,朱镕基不大可能会像他的同事前党总书记江泽民那样,继续在幕后对中国政治施加影响。他可能没有机会,更可能无心继续问政。
在去年三月的人大会议上,朱镕基与他刚上台时相比似乎判若两人。在中外记者面前,他显得没有过去那种自信了,不会再许下像"三年内完成国企改革"那样的雄伟诺言了。人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灰了心的人,变得比从前谨慎了,也更现实了。他可能已经看到中国的问题比他认为的要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比他想象的要难,他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极其有限的。
修修补补
北京一位崇拜朱镕基的中共党史专家对海外媒体说:"朱镕基真的改变了中国?我看没有。他有没有改进中国的情况?只是稍微有所改进。"
在北京的西方外交官说,朱镕基在经济方面推进改革,有功有过,但是他没有触及真正的政治改革,他远不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对于中国的政治大框架来说,朱镕基最多只干了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框架。
朱镕基的威望虽大,但是在中国的政治中,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香港媒体报道,1998年朱镕基参观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小组,敦促央视记者加强对政府的监督。记者们大受鼓舞,擦刀准备跃跃欲试。但是很快,中共主管反贪和宣传的尉健行和丁关根也来到"焦点访谈"小组,发出了相反的指示,要求他们遵守党的宣传方针和政策。江泽民主席和人大委员长李鹏也提出新闻媒体要多报道正面和鼓舞人心的消息。
看来,朱镕基变得"消沉"是有原因的,不同的是,如果换了别人,可能消沉的速度更快,程度更大。
功过成败
朱镕基真的要退休了,但是他可以引以自豪的是,中国是在他当大管家的时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他的名字也与中国经济的成功"软着陆"和持续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些成绩掩盖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政府财政债台高筑,金融系统出现严重危机,内需(国内市场)严重不足,失业或半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贫富悬殊加剧,城乡差距和东西部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朱镕基大刀阔斧地精简中央政府机构,但是推进法治和增加政府运作透明度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中国大陆的百姓和媒体还没有开始对朱镕基进行"盖棺定论",因为三月份之前,他毕竟仍是总理,还没有开始"闭门不见客"的生活。但是对他应当褒还是应当贬的争论在海外的中文媒体和互联网站上已经开始了。
不论是应当褒他,还是应当贬他,朱镕基的离去似乎将使中国沉闷死气的政坛更加沉闷死气。
- 关键字搜索:
-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