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有人高喊: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每当听到公仆戓御用文奴呼吁要培养民族自豪感什么的,我总是抑不住悲从中来,总是常常感到自卑和耻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深深自卑和耻辱。
不错,我们有四大发明,有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那都是老祖宗的东西了;不错,我们几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可我们不能老是以古衡今以昔比今,老是忆苦思甜愈忆愈甜,不能只把好的一点拿出来强而调之,把大量差的坏的阴暗面掩而盖之呀。
当接二连三地有处女被人民警察强逼成嫖娼案犯的时候,我耻辱;当下乡收税的乡镇干村被称为"鬼子进村"的时候,我耻辱;当看到"严禁越级上访"、"以法治访"等标语,听到农民上访告状、工人上街游行被拘留被逮捕的消息的时候,我耻辱;当民工因为领不到工资而跳楼,或以"威胁跳楼"讨工资的事件层出不穷、被媒体称为"跳楼秀"的时候,我耻辱…。
当假冒伪劣现象已从官场蔓延到全社会、从经济领域泛滥到思想、精神、意识形态领域的时候,当买官卖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已成为官场常态的时候,我耻辱;当历史成了当权者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民意成了可以肆意强奸的妓女的时候,我耻辱…
当教育部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民族英雄之列的时候,当南京有位专家提出南京日军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应该更名为国际和平纪念馆的时候,当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说咱们国家叫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太难听,应改叫较发达国家的时候,我耻辱…
当法院以“并非法院受理范围”为由,驳回公民提起的违宪诉讼的时候,当宪法成了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的时候,我耻辱;当得知政府不遗余力地连续十几年维持全球最高的死刑记录的时候,得知政府建起网上长城防堵外界消息封锁全球十分之一网站的时候,当中国领导人被评为全球新闻公敌的时候,我耻辱;当官僚集团和御用文奴合谋抛出国情论、素质论抗拒民主政治制度的时候,我耻辱…
当中国政府把异议分子当人质的时候,当美国政府向我方施加压力要求释放政治犯良心犯的时候,当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不断加强的人权攻势下步步退让、不断出让经济、外交利益的时候,我耻辱!
我耻辱,我们有一支古今中外最庞大也最堕落最腐败的官僚队伍;我耻辱,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夸夸其谈、欺世盗名的政府,一个以民为奴防民如贼的政府;我耻辱,满清皇朝一百年前就翘了辫子,而延续了几千年的专制主义幽灵,依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游荡,我们的人民依然是没有尊严的贱民和受欺受辱的草民;我耻辱,别国人民早己享有的言论、信仰、免于恐惧和匮乏的种种自由,依然与我们无缘------哦,据说有生存权,但据媒体揭露,城市居民还有1998万陷入极度贫因,遑论农村?全国有多少工人农民沦为弱势群体,衣食不继,有病上不起医院,孩子上不起学?可见这个生存权也是纸糊的玩艺!
这一切,都是拜百病之根、万恶之源的号称社会主义的专制主义之赐。
无可否认,西方民主自由的理念,才是真正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这一点,早在清朝时驻美公使伍廷芳就认识到了:"东方民族久处专制政体之下,惟知君上为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平等之说未之或闻。一旦涉及美洲,无一不顿改前观。行动、言论,均可自由。试披览报纸对于当道之称职与否,率皆任意评论,无所忌讳。居之既久,知美乃自由发生之地、英雄崛起之邦,人民无束缚,种族无阶级,有非他国所可同日语者"。可一百年后我们政府还在坚持中"中学为体",发誓"绝不搞西方那一套"。
人们常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来形容自己对祖国的爱恋之情。人非草木,谁能无情,谁又不爱自己的祖国?但特权阶层不但不能代表国,而且恰恰是殃民祸国的罪魁!爱自己的狗窝,就要努力把狗窝变成人窝,再改造成金窝银窝,就要向视人民为狗的自封的主子发出愤怒的抗议之声、正义之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中国,不是某个党派、某一小撮特权人物的中国!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外国好的,我们就该学习,中国不好的,我们就该改革,这不是洋奴哲学,这是实事求是,面时现实。虚幻的盲目的所谓民族自豪感,只不过掩耳盗铃、欺欺人罢了。
承认狗窝不如人窝更不如金窝银窝,吸收西方政治文明成果未必就是洋奴。洋奴当然不好,但更要警惕的是别当了家奴而不知觉。土主子往往更坏、更无耻、更凶恶下流、更狗眼看人低。我说过:自古以来,最瞧不起中国人最不把人民当人看的,最残酷无情地压迫、剥削、掠夺、凌辱、镇压中国人的,是中国人自己,是中国的统治阶级、一小撮特权分子。
圣经上说:"你们要纪念那些被囚禁的,好像跟他们一起被囚禁;也要纪念那些受虐待的人,好像你们也亲自受过。"只要还有人因思想招罪、因言论入狱,只要还有形形色色的冤假错案、处女嫖娼案,还有人人权受侵犯、自由无保障,总之,只要把人当狗的专制一天不消亡,只要还有同胞象狗一样活着,做一个中国人,就是一种耻辱!
这不仅是个别人的耻辱,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耻辱!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东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