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确经历了一段“忽略过程”或说“没有过程”的年代。经济疯狂发泡的那些年中,排一宿队倒个“楼花”就能赚几万,跟风“炒”一把股票就能发笔横财。几位朋友一脸严肃地说:这不是“神话”,是事实;而且他们都亲口尝过这种甜头。有的一天之内在股市几个“进出”,本钱都没用就赚了一部高级轿车;有的只“倒”两三手就把几十平方的“陋室”变成了两百平方的豪宅。熬夜排队,生物学博士肯定要输给坊间的“搓麻健将”;跟风“炒作”,也完全用不着精深的现代经济学知识。现实,是最有权威的导师。既然伸伸手就全有、弯弯腰大把捞,那么还有谁愿意费心费力地勤学苦读呢?“十年寒窗”,得耽误多少赚真金白银的机会呀!在这种社会性的疯狂中,年轻人的眼越来越高,心越来越浮,学识、能力却越来越低。他们甚至形成了简单的直线思维,以为世界原本就是没有过程的。而那些20来岁的“星”们,更成为负面的榜样--“没费什么劲”就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唱红一两支歌,就能开着价值上百万的名车四处兜风寻欢。难怪连一位在港工作的美国人对香港青年的“追求”也摇头了,不以为然地说:“十六七岁就总想开着高级车满处逛,好逸恶劳怎么行?”
一场金融风暴,无情地击碎了港人的迷梦;持续的经济衰退,更使从未经历过风浪的年轻人手足失措。他们不清楚香港“从哪里来”,更不知“该向何处去”。一些居心叵测者趁虚而入,把特区政府歪曲塑造成将香港经济瞬间变衰的巫师,不断挑动人们与政府对抗,要求其“一夜之间”使香港再现泡沫时期的畸形繁荣。然而,了解历史的港人是清醒的,经过艰苦搏杀的成功者是冷静的,真正热爱香港的人是富有责任感的。李嘉诚、曾宪梓等商界名人,多次站出来以个人的奋斗经历,勉励大家鼓起勇气、逆境图强。离百姓更“近”的一些中年明星,也走下舞台、荧屏,用自身的魅力冲击低落的人气。去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周润发,最近与该大学300名学生会面倾谈,共同分享的不是他的学养荣誉和艺术成就,而是艰苦的生活与奋斗历程。他为“现时的大学生太幸福,对低薪的工作往往不肯屈就”而感慨。这个从香港南丫岛走出来的初中生,当过酒店的服务员、办公室的勤务,在酒楼里卖过点心,最难堪的是借钱进货、推销洗洁精,搬着两只大箱子逐户叫卖,结果只出手两支,其余全都留作自用了。而从只会“很高兴见到你”和“再见”两句英语,到成为扬名好莱坞的“大腕”,其中的艰难与辛酸,更只有周润发自己最清楚。挣过4元日薪的他,对4000元月薪都不屑一顾的大学生们,真情地说:“这个世界是无捷径的”,“职业无论薪酬高低,都是一份工作,从中获得的经验是金钱无法换取的。”年轻人不该“太重视金钱,而忘记了工作当中的乐趣”。
这些经历、经验和劝导,对香港的现代大学生们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少到了足以令人惊谔的地步。以往伴随他们成长、进行“身教”的,一直是那些沉溺于豪宅名车、行乐于脂粉世界的“新星”们。渗透于各个社会角落的“言教”,则是形形色色的捞“快钱”诀窍和发家暴富的“点金术”。对国际巨星的平实、真诚和积极的工作乐趣观,许多大学生既感到新鲜,更从中受到深深的启发。不同寻常的“言教”,使他们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从低处做起、脚踏实地攀登才能有所成功的道理。荧屏外的周润发,成功地担当起心理医生的角色,对医治香港青年的现时病态心理,尽了一份公众人物应尽的社会责任。
香港从来都是“群星璀璨”的世界,但这星群之中,既有催人起舞的“启明星”,也有令人沮丧的“扫帚星”,更多的则是转瞬即逝的“流星”。但愿有号召力的“明星”们,都能像周润发一样,对香港的青年,做些积极的“言教”;为香港的明天,长久地散发出耀眼的星光。
(人民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香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