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班人胡锦涛的故事之5/仕途看似“锦绣” 实则“波涛”不断

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仕途,看来“锦绣”,创下不少“最年轻的”封号,但是,实际深入了解,却也是“波涛”不断。文革中下放甘肃刘家峡,“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政治能力,获中共大老宋平赏识而踏上有未来性的仕途。进入中南海3年,外放贵州成为“最年轻的封疆大吏”,实情却是遭太子党忌,只好吞下委屈,带着微笑而去。

胡锦涛仕途的“贵人”很多,一路走来,宋平最为关键,但是,除了宋平的力荐,胡锦涛其实也是凭藉许多实际政治执行能力与努力,加上待人处事,禁得起考验的口碑,而获得胡耀邦、乔石等一脉大老的肯定甚至“疼惜”。

美国媒体近来出现胡锦涛热,诸多介绍充斥版面,但是,误解之处甚多。例如,报导“看表(履历)说文”,以为1968年,胡到甘肃是党栽培“分发”,其实是“下放劳改”。

特别是文革当时,下放劳改有句俗话,天、南、海、北(即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哪儿都行;就是不要新、西、兰(即新疆、西藏、甘肃),胡锦涛的命运多舛,可见一斑。

但是,胡锦涛的能耐与过人之处,就是身处困境,仍然“认真过每分钟”,以工作表现和能力,从技术单位,转进党组织机关,再一路调升到甘肃省建委会设计管理处副处长。

这个职位其实很小,但是,由于地处边陲,单位中的领导,不是没有专业的革命造反派,就是老迈待退的干部,胡锦涛成了实际一肩挑的负责人。但是,这个一般人看来是个任劳任怨的苦差,却成了他“吃苦当做吃补”的青春出路与历练机会。 

1979年是胡锦涛政治生命的重要转折。当时,宋平出任甘肃省委书记,要在省建委会亲自主持座谈会,指示各处司简报。就官场制度,这本来不关胡锦涛的事,但是,处长知道宋平的厉害,只好推胡出去汇报,于是,反而给胡命遇贵人的机会。

理工出身的胡锦涛,平时就很用心,又经常实地考察,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因此,在一群汇报的干部中,宋平自然注意到条理简要、数据清楚的胡锦涛。

特别是宋平问起一些具体建设的方向时,胡的观点与建议,更是让宋平激赏,不断破格拔擢,用心栽培。1982年,宋平甚至全力动用自已的影响力,促成甘肃省委推荐胡参加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全国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随后更在邓小平一声栽培第4代领导人的指示下,随同其他多位太子党获选跨入象征接近中央权力核心的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当时他也是中共12届党代表大会获选中央委员名单中,最年轻的候补中央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邓小平属意的第4代优先顺位接班候选人,并不是胡锦涛,而是担任第一书记的王兆国(现任政协副主席)。胡担任第二书记,属于宋平、胡耀邦系统的栽培对象。

但是,太子党自始自终就看不起王、胡两人,认为王兆国只是仗着邓小平一句话,坐直升机上来;批评胡锦涛也没看出什么能耐,一副小心翼翼,不敢为天下先的模样。

王有邓小平顶着,处境当然比胡好多了,所以,当王调升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时,太子党还算“忍下来”,但是,胡扶正第一书记后,1985年获胡耀邦经邓小平、陈云等同意,可望出任中央组织部副主任时,太子党终于发难串连向薄一波、彭真等大老“诉苦”,诉说这个调动“不公平”。

部份大老在子弟未获重用,本来就一肚子气无处发之际,胡的升官正好成了箭靶。看着大老们的坚持,胡耀邦也不便坚持,只好放弃原先计画,甚至在太子党放话胡将离开,让胡锦涛难堪的气氛下,考虑再三后,平调外放到贵州。

因此,在当时“最年轻的封疆大吏”称呼的背后,比起其他外放富裕省份的同辈,远赴中国西南最贫穷省份的他,也只能带着胡耀邦“翅膀嫩点没关系,历练历练,好自为之”的勉励,吞下委屈,带着微笑单身赴任,这时他43岁。


东森新闻专题

本文留言

作者陈增芝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