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接班人胡锦涛的故事之2/也曾摇旗呐喊不低调 文革冲击风格丕变 

 2002-05-27 07:5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吃尽苦头。对曾经也是摇旗呐喊、热血跟着党走的胡锦涛而言,文革的最大冲击,应该就是上层权斗更迭的“昨是今非”,并且自此养成低调、静观局变、“不左不右”的政治风格,不再把政治生命押在看不清、摸不准的一时风浪上。


徽商之子的胡锦涛,自知“成分”不好,但是,凭藉被评为“政治悟性高”,就学清大期间的青年岁月,正是毛泽东土法大炼钢运动的阶段。坚信喝共产党奶水长大的胡锦涛,也曾以莫名的兴奋,在号称科学殿堂的清大,参加过土法小炼钢等胡闹行径。

从参加“共青团”到毕业前后被评监允许入党,胡锦涛一直是“冲锋陷阵”、从来没有怀疑过党的热血青年。1964年在“虽小业主出身,但政治上积极上进、又有良好政治表现”的评语下,胡锦涛于65年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并在毕业后留校担任政治科研人员。

因为资浅、位低,胡在文革几番无从选择、也无法选择的“靠边站”,但是,同时也无法避免不断的“靠错边”。局势不断是昨天还“正确无误”,今天瞬变成“错误罪行”。

先前还是毛主席亲赞、红得发紫的红卫兵司令;同样在后期由毛主席亲示“批斗改”,而跌入深渊,丧失一切权力,成为被批斗的对象。

但是,许多像胡一样的知识份子,不断被不同派别的人马要求“上楼”反省,自我检查。反省起来就是“自已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不够,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看不清其反动本质,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了清大党委的指示,还误以为是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胡锦涛在文革过程中,“遭到可谓触及灵魂的冲击”。

于是在军宣队、工宣队进驻清大后,1968年秋,胡仔细琢磨毛泽东“批斗走”的新指示,主动表达愿意服从安排,到“党需要的地方服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结果,胡锦涛只得收拾行囊走天涯,到被分配的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那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之地,但也是远离北京政治风浪,明哲保身的无奈途径。

东森新闻专题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