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包装整体露馅 上市公司面目开始显现

证券市场成了一个被包装的市场,这个被包装的市场在经过多年的运转以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目开始显现。

  新股上市时业绩普遍较好,上市后便每况愈下。由于业绩好坏决定企业筹资的多少,不少公司上市时,为了尽可能多圈钱,竭尽包装之能事,普遍进行业绩的虚假优化。如与母体明分暗不分的所谓剥离上市,上市初期的财政补贴以及减税让利,甚至纯粹的财务造假等,人为地提升了上市公司的业绩。

  据对1992年到2001年当年新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新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当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均值,除1992年外,新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均值也高于当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均值。其中,2001年新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分别要比所有上市公司的均值要高60.9%和33.4%。

  圈钱之后,不少公司破衣烂衫、食不果腹的面目便逐渐暴露出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业绩多年来处在一条明显的下降通道中,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步伐极不协调。据统计,1992年以来,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0.419元和19.733%分别下降到2001年的0.174元和5.295%,下降幅度高达58.5%和73.2%。

  尽管近10年来,我国GDP的增长也出现了下降,从1992年的14.2%下降到2001年的7.3%,但过去10年中国国民经济平均每年的增长仍然达到了8.9%。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降幅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降幅,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优质企业群体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违背常理的。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水平悬殊越来越大。沪市扩容速度快,市场平均业绩上升也快;而深市扩容速度慢,市场平均业绩上升也慢,在停止发行新股后,更是出现了市场平均业绩大幅度下滑的情况。2000年10月,深市停止发行新股,而沪市当年新上市公司为90家,几乎为当年深市的两倍,2001年沪市新上市公司76家,而深市为零,直接后果是2001年深市公司的总体业绩明显落后于沪市。

  据统计,沪市660家已披露年报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达到了0.176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23%;而深市513家已披露年报公司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仅为0.06元和2.03%,分别只及沪市公司的34.1%和28.1%。而且,深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下跌幅度明显大于沪市公司。统计显示,沪市公司2001年平均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较2000年降幅分别为19.63%、11.96%,

  而深市公司降幅则高达71%和70%。按理说,公司上市之后,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且筹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贷款融资,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经营业绩应明显上升,但中国股市整体上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这便是市场整体包装种下的恶果。

  截至4月底,沪深两市1175家上市公司中有1173家披露了2001年报(内蒙宏峰、纵横国际延期披露),其中有151家公司发生亏损,算上已经预亏的纵横国际,亏损公司达152家。与2000年的98家亏损公司相比,2001年亏损公司的家数增加了55%。

  从历年数据看,上市公司亏损比重不断加大。1993和1994年的比重分别为0.55%和0.69%;1995-1997年的比重依次为5.26%、6.04%和5.56%;1998-2000年的比重依次为9.77%、8.91%和8.73%。2001年上市公司亏损152家,占1175家上市公司的12.93%,为历年之最。

  从上市公司2002年第一季度季报披露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亏损面还在扩大。统计显示,截至5月10日,沪深两市共有1170家上市公司完成季报披露工作,其中亏损的有216家,亏损比例达到18.46%,比2001年报亏损比例高出5.53个百分点。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严重问题,至今未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在明确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时,仍然重数量,轻质量。权威人士称,10年后,中国上市公司将由目前1100多家增加到2000家至3000家。如果10年后中国上市公司真要达到3000家的话,即意味着还要增加1840家。那么,在10年的2400个交易日(扣除长假)内,每10个交易日就要发行7-8只新股,即平均每个星期要发行3-4只新股。这样一来,将出现长达10年的股市发行大跃进。至于公司质量,则甩到脑后去了。

  股市包装,不是企业的个别行为,而是整个市场出现了偏差。如不从指导思想上加以端正,我们从市场得到的,很可能失望要大于希望。

本文留言

作者何晓晴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