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琛舞剑 意在美国 一石二鸟

中共副总理钱其琛,为纪念江泽民发表对台八点政策七年,在廿四日于北京作了重要讲话,说是民进党内坚决主张“台独”的只是极少数,欢迎大多数的民进党成员访问大陆,并呼两岸恢复对话,这篇讲话可说是北京当局对陈水扁政府态度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但北京最新的表态,与其说是针对台北,不如说是讲给华府听的,这好比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钱其琛发表谈话之前,中共国务院的台办副主任周明伟访问华府,会了布希政府的高级官员如副国务卿阿米塔吉,白宫国安会副顾问海德利及主管亚洲事务的主任派特森等。据知周明伟在会谈中已把钱其琛谈话的要点透露给美方,并试探美方的反应及布希政府对台政策的底线。事后周明伟在中共大使馆的记者会上,形容他和美方官员的会谈“极具意义,成果丰硕”。在记者会上,周提醒媒体钱其琛近日会就“江八点”有重要谈话。关于钱在讲话中表示欢迎民进党人访问大陆,周也先露出风声,强调中共从未拒绝和民进党人打交道,并举了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许信良均曾访问过大陆为例。问题是他们以什么身分前往?周未提具体答案,钱则含混其词的说以“适当身分”前往,看来民进党人将来访问大陆,究竟以什么身分去,双方仍得有一番讨价还价。

钱其琛讲话的时机在周明伟访问华府之后,布希总统出访北京之前,尤具深意。显然周回北京之后,向钱汇报了他的华府之行,而钱在听取了周的报告后,才把他的讲话作了最后定稿。布希下月廿一日将抵北京访问,管台湾不是双方会谈的主题,但中共选择在布希到访前,在棘手的台湾问题上释出善意,明显的有讨好美国之意,希望藉此稳定并加强与美国的关。

小布希政府上台后,虽然仍沿袭自尼克森时代以来的“一个中国”政策,但作法上已有了相当的改变,对中共不再是一味的屈从、倾斜(tilt),对台湾则给予适当的尊重,待之以礼。这可从布希政府不再视中共为“战略伙伴”,把对台“三不政策”束之高阁,以及大幅改善陈水扁总统过境美国的待遇等方面见之。而布希政府在去年四月撞机事件中最初表现的强硬和事后所表达的不悦,接受ABC电视访问时,布希就防卫台湾安全的坚定声明,在在使中共领悟到小布希不是好惹的,柯林顿时代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表面上,中共当局声称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预或插手,可是它也清楚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所以自从七○年代与美国关正常化以来,一直是运用擒贼先擒王的手法,想透过美国达到使台湾就的目的,尤其是逼使美国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故尼克森一九七二年首访北京,和周恩来会谈时,即已秘密承诺包括不支持“台独”的五原则。到了雷根当政时,中共说雷根是台湾的老朋友,应运用老朋友的影响力促使台湾与中共谈判,在国务院亚太事务助卿何志立的主导下,雷根政府曾说过“叶(剑英)九条”并非“全无意义”的话,使台北为之不安。老布希主政时,邓小平把他当作老朋友,不怎么担心,并对老布希出售F-16给台湾的事,忍气吞声,网开一面,可是“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中共自顾不暇,很难在台湾问题上有所要挟,及至柯林顿入主白宫,李登辉访美后因有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危机,美国怕和中共兵戎相见,一九九七年十月邀请江泽民访美,确立了美国的对台“三不政策”,到了一九九八年六月柯林顿访问大陆,还由他在上海公开背书“三不政策”,是中共通过美国控制台湾的一大突破与成功。

时移势转,小布希和高尔力拚赢得白宫宝座后,对华政策丕变,由昔日的“战略伙伴”一变而为“战略竞争者”,对台政策,除不再提“三不政策”外,总不忘明告中共美国在“台湾关法”下所承担的义务,去年四月对台军售项目中,因此有台湾争取了卅年而没能得到的潜艇,此一转变,中共自是如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海南岛上空撞机事件,触发了华府与北京之间的一场新危机,最后虽以美国表示Very sorry(深表歉意)收场,布希也声称要和中共保持建设性的关,可是已结下心结,不可能再回到柯林顿的好日子。“九一一事件”后,双方虽有共同反恐怖主义的同仇敌忾,似乎无助于中共想在台湾问题上有所斩获。华府知情人士说,上海APEC(亚洲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期间,江泽民曾要求布希重申不支持“台独”的政策,但遭拒绝,美方的立场是“一个中国”政策已涵盖不支持“台独”。布希不愿旧话重提,应使江泽民有“一叶落而知秋”之感。这应是中共决定对陈水扁政府改弦更张的因素之一。中共必是认识到它已无法藉美国达到宰制台湾当局的目的。而民进党政府在美国撑腰下,势必更不买中共的帐,可是中共在陈水扁二年后极可能继续执政的前景下,无法漠视这个中共看来实际上是主张“台独”的政府的存在,不与它打交道,因此自己找台阶下。把民进党一分为二,说是顽固的“台独”分子只是一小撮,把这一小撮当作主要矛盾孤立起来,而拉拢那些不坚主“台独”的大多数,这是中共的一贯统战手法,但钱其琛以七十馀高龄舞剑娱宾,真正的矛头还是指向华府的,可也兼具打动台北的一石二鸟之效,这是在解读钱其琛谈话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傅建中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