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盆菜:「食」在不要客氣(組圖)


盆菜是中華傳統美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盆菜是中華傳統美食,外觀豐盛大器,不僅是香港圍村人的傳統,還和歷史上南宋皇帝有關。盆菜吃法與眾不同,食用者不能客氣,必須一起把反轉盆內食物,同心協力期許時來運轉。

盆菜的起源

盆菜起源說法不一,以兩種說法較為可信。

說法一:圍村村民款待宋帝昺


南宋末代皇帝宋帝昺(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據說八百多年前,南宋末代皇帝宋帝昺避難到香港,途經新界圍村,家家戶戶紛紛烹煮美食招待貴客,由於找不到足夠碗碟,乾脆用一個盆子盛載所有食物,成為盆菜的雛形。

說法二:圍村人祭祖習俗


傳統圍村盆菜與拜山祭祖習俗有關。

傳統圍村盆菜與拜山祭祖習俗有關。圍村人會帶備菜、肉、飯和酒上山祭祖,由伙頭在山上搭爐煮食,放入木盆共享。

傳統盆菜用料樸實

 

現代盆菜已成為華人圍爐團聚時的年菜熱門選項。一家人圍坐共享盆菜,象徵「團圓」與「圓滿」,其豐富的食材和濃郁的湯汁相互交融,更讓盆菜成為餐桌上的焦點,完美結合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

傳統圍村盆菜用料平實,通常選用十種食材,包括:蘿蔔、豬皮、支竹(腐竹的一種)、魷魚、炆豬肉、雞、冬菇、魚肉丸、蝦、炸門鱔等。盆菜有固定擺放方式,食材一層層擺放上去,也叫做打盆。


魷魚


蘿蔔

新年吃盆菜有好意頭

味道清淡的食材放底層,如:蘿蔔、豬皮等;中間是南乳炆豬腩、雞、魚肉丸;珍貴的食材放上面,如:大蝦和鮑魚。


大蝦是笑口常開。


豬皮

盆菜的食材富有吉祥意義,例如:油雞象徵展翅高升;蘿蔔是好彩頭;支竹是知足常樂,大蝦是笑口常開;魚肉則是年年有餘。


油雞象徵展翅高升。


支竹是知足常樂。

一般宴席上,筷子不能在菜餚中翻來翻去,而盤菜重視共食的氣氛與情感,至今食用者仍必須一起把盆內食物倒置,將它反來覆去,寓意同心協力和時來運轉。


香菇

祭祀煮盆菜 「食山頭 」


盆菜當中以香濃、入口即化的圍頭炆豬肉最考師傅功夫。

據新唐人媒體報導,鄧聯興是屏山鄧氏第二十六代傳人,從小和父親學習做盆菜,不想傳統盆菜失傳,故開店守護這門手藝。鄧師傅表示,盆菜當中以香濃、入口即化的圍頭炆豬肉最考師傅功夫,亦是圍村盆菜的精神所在。早年,盆菜是清明和重陽節祭祖的傳統祭品。族人會攜帶祭品如豬肉,連同煮食用的器皿前往山頭祭拜。祭拜後,族人在山頭聚餐,享用盆菜,這一習俗被稱為「食山頭」。


盆菜食用者須把盆內食物倒置,寓意同心協力期許明年時來運轉。(以上圖片均來源:Adobe Stock)

本文留言

作者米娜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