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寒食帖〉失意中見豁達(組圖)


蘇軾被貶黃州,在失意困頓中揮灑出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圖為蘇軾〈寒食帖〉局部。


蘇軾身處「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清貧中。圖為蘇軾〈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最後,蘇軾寫出「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的悲涼。圖為蘇軾〈寒食帖〉局部。

東晉「書聖」王羲之於微醺中暢快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唐代忠臣顏真卿在悲憤下用血淚鑄成天下第二行書〈祭姪文稿〉。接下來,我們欣賞北宋大文豪蘇軾死裡逃生、被貶黃州,在失意困頓中揮灑出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蘇軾宦海浮沉 「烏臺詩案」險喪命

蘇軾(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詩詞書畫全才。書法成就斐然,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繪畫上和表哥文同創「湖州竹派」,開文人畫先河;才學極高,詩、詞、賦、散文,樣樣皆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一門三學士」美譽。

蘇軾才華洋溢,大名鼎鼎,令人崇拜。然而,他的一生宦海浮沉,命運多舛,一點兒也不讓人羨慕。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推動消除北宋積弊、富國強兵的熙寧變法(熙豐變法)。執行過程利弊互見,朝野爭論不休,釀成「新舊黨爭」。蘇軾因直言不諱,得罪新黨,屢遭詆毀、排擠。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蘇軾又被誣詩文「託事以諷時政」,捲入「烏臺詩案」,入獄百餘日,險些被斬。幸得太皇太后曹氏、弟弟蘇轍等人大力營救才脫險,被貶謫為虛職的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人生屢遭磨難〈寒食帖〉名傳千古

仕途重挫,被貶黃州,蘇軾潦倒落魄。所幸在摯友資助下,購得數十畝荒地,躬耕其中。搭建雪堂以安身,自號「東坡居士」。

現在人們認為蘇杭名菜「東坡肉」堪稱美食佳餚,其實在當時,窮人才吃廉價的豬肉。據說蘇軾特地做了一首〈豬肉頌〉(一說為假託之作)記錄「東坡肉」的做法,提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以〈自題金山畫像〉概括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說自己一生哪有什麼成就?就是一貶再貶,貶到湖北黃州、廣東惠州、海南儋州。聞之鼻酸!他是北宋官員中被貶得最遠的人,遠到海南島去。

然而,正是人生諸多苦難鑄就出蘇軾在文學藝術史上輝煌的成就。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寒食節,心境苦寒的他,寫下古詩〈寒食詩二首〉。其後寫成書法作品〈寒食帖〉,被譽為存世最佳書跡,驚豔千古。

面對逆境人生 體現毀譽之外的豁達

宋蘇軾〈寒食帖〉卷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胭脂)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途)窮,死灰吹不起。

生活窘迫,連日苦雨。蘇軾身處「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清貧中,有「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的曠達,亦有「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的無奈,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的悲涼。

蘇軾將眼前情景對照心境的低落書寫〈寒食帖〉。以側筆取勢,字體大小、疏密相間,跌宕生姿;筆墨變化多端,層次豐富;「年、中、葦、紙」等字的最後一筆拉長直下,形成趣味盎然的行間布白;全篇瀟灑俊逸,一氣呵成,精彩動人。

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是引領宋代「尚意」書風的大書法家,但「重意輕法」是不為法所拘束,而非不重法度。

蘇軾〈寒食帖〉結合了自身的詩文、書法、情感,充分反映出他官場失意的悲戚,也在自我調侃裡體現一種面對毀譽之外的豁達和人生體悟。似乎在困頓、荒涼的逆境中,還蘊含了一股潛藏的生命力,感人至深。

幽默論書的趣事


蘇軾〈寒食帖〉卷後,黃庭堅的著名題跋。(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卷後有黃庭堅的著名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題跋內容多為對作品的鑑賞、品評、考訂、記事等,字體通常會小於作品,但黃庭堅此卷題跋字體卻罕見的大於〈寒食帖〉。可謂「雙美並具」,更添價值。

詩、書、畫「三絕」的黃庭堅,曾遊學於蘇軾門下,對蘇軾以師禮相待,亦師亦友,相知相重。

有一回,黃庭堅請蘇軾評論他的一幅書法。蘇軾語帶戲謔的說:「魯直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黃庭堅回應道:「公之字固不敢輕議,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說完,二人哈哈大笑。

蘇軾損黃庭堅瘦長的字好比「樹梢掛蛇」,黃庭堅則說蘇軾肥扁的字體彷彿「石壓蛤蟆」。幽默對話中,沒有妒嫉或「文人相輕」的貶抑,體現出他倆直率坦誠的個性和心量寬大的好交情。

〈寒食帖〉的傳世奇蹟

〈寒食帖〉真跡流傳至今,堪稱奇蹟。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原收藏於清宮的〈寒食帖〉險遭焚毀。之後流落民間,由廣東人馮氏收藏,再遇火災,還好撲救及時,僅在手卷下端留下黑色的火灼痕跡。

其後,〈寒食帖〉輾轉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購得,遠渡重洋。不料,大正12年(公元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時,東京都遭遇毀滅性火劫,幸虧菊池惺堂冒死將〈寒食帖〉搶救出來,才得以保全。

〈寒食帖〉再經多次易手,最終落腳台灣,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使相隔近千年,展讀名帖,我們似乎還能看見一個才氣縱橫、官場落魄的大才子蘇軾,經歷風雨洗滌,豁達面對人生的瀟灑身影。

(轉載自《看雜誌》第263期)

本文留言

作者趙若蘭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