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何古代打仗往北打不叫北征 而叫北伐?(圖)

 2024-10-15 1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代打戰
為何古代打仗往北打不叫北征,而叫北伐。(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古代打仗通常叫征伐,比如《尚書》中有句話「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往東打叫東征,往南打叫南征,同樣往西則叫西征。比如成吉思汗就發動過對東歐的西征之戰,但歷史上有東征也有西征,還有南征,卻很少聽說過北征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由南向北的戰役,比如秦朝大將蒙恬曾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漢武帝時期的河西之戰與漠北之戰,喜歡看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曾五次發動對北方曹魏的進攻,南宋時期的岳飛也有過四次向北攻打金國的戰役,明朝也有多次向北攻打蒙古的戰役,而民國時期蔣介石也有率南方革命軍進攻中原。

總之幾乎歷朝歷代都有發生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但這些戰役都不叫北征,而是統一叫北伐,這是為什麼呢?

征和伐的定義完全不同

其實古人對戰爭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比如征和伐就完全不同,除了征伐之外,還有討、侵、襲等說法。

我們先來看征。周易中有個卦叫謙卦,謙掛上六爻辭說:「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意思就是講聲名在外,但是能保持謙遜,天子或將領用這樣的態度出兵攻打邑國是有利的徵兆。

邑國就是指天子分封的諸侯,只有諸侯有罪,或者試圖以下犯上的時候,天子才會出兵,那這樣的戰爭是以上對下、是有道對無道的正義之戰,所以只有符合這種特點的才叫征。

它強調的是道德與正義,從輿論的角度來看,征具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只有這樣,戰爭的發動者才能得到百姓和社會的支持。

討也具有類似征的含義

除了征以外,討也具有類似的含義,比如唐代駱賓王有一篇著名的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檄文歷數武則天的罪惡,點名武氏乃亡國之禍根,因此證明征討武氏的必要性和正義性,所以這種強調合法正義的戰爭就叫征討。

侵有進犯侵害之意

那麼侵有進犯侵害之意,通常是為了利益而發動赤裸裸的侵略,既不和你講道德,也不和你講法律屬於弱肉強食,比誰的拳頭大。

襲是不宣而戰

那什麼是襲呢?襲就是不宣而戰,趁人不備的時候搞突然襲擊,所以有突襲和偷襲的說法。

伐有種不死不休的味道

最後是伐,伐這個字是個會意字,他的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件叫戈的兵器,在甲骨文和金文當中,這個人是背對著兵器,看上去就像戈架在脖子上,以表示砍殺之意。

所以伐代表的是毀滅和殺戮,那麼古代的戰爭無論是征還是討,又或者侵略,都是只要達到一定的目的,就適可而止,但是伐不一樣?他有種不死不休的味道。

在歷史上,中原地區總是遭到北方匈奴的侵辱,長期下來就積累成國仇家恨,所以岳飛北伐,就是抱著這種不死不休的意志,不打出個結果,不將敵人徹底毀滅,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

責任編輯: 牛蘭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