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四代 舞鶴「富源茶莊」譜寫動人茶史(組圖)


傳承四代,舞鶴「富源茶莊」譜寫動人茶史。

花蓮舞鶴園是著名的花東縱谷觀光勝地。假日午後,和同事約了去「拜訪老友,喝茶聊天」,前往她口中「不推銷客人買茶」的舞鶴「富源茶莊」。


富源茶莊在舞鶴台地譜寫出一段感人的有機茶故事。

藍天白雲映襯著連綿起伏的青山,城堡般的紅磚建築矗立在遼闊的青翠茶園前,草皮上一隻展翅昂揚的大白鶴雕像,彷彿迎賓使者歡迎客人的到來。富源茶莊曾於2007年獲得十大經典名茶,在天鶴茶的故鄉——舞鶴台地,譜寫出一段感人的有機茶故事。

四代種茶 墾荒東部茶葉勝地

走進富源茶莊,留著一頭俏麗短髮的老闆娘劉素霞,親切招呼我們喝茶。一壺茶,邊泡邊聊,她娓娓道來種茶家族遠遷東部山區墾荒拓土的故事。

民國62年,政府鼓勵西部務農有成者到建設落後的花蓮發展,並祭出許多優惠措施。四代種茶、世居桃園龍潭的葉家響應此政策,劉素霞的公公葉發善懷著雄心壯志來到舞鶴台地開闢茶園,成為當地種植茶葉的第一人。


李崇道博士為舞鶴茶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天鶴茶,打開舞鶴台地茶葉的知名度。


花蓮舞鶴富源茶莊四代經營,屢獲製茶大獎。

葉發善初期種植由農政單位提供的龍井、烏龍茶、鐵觀音等,均以失敗告終。為何這些茶種不起來?葉發善鍥而不捨尋找答案,發現是茶種不適應台地酸性土質之故,於是改種原先熟悉的品種,並採用輕發酵的方法製茶。然而當時風行「重發酵茶」,葉發善的「輕發酵茶」銷路一直沒有起色。民國68年,前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崇道博士前來視察,駐足品茗,為甘醇芳香的舞鶴茶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天鶴茶,舞鶴台地生產的茶從此打開知名度,一炮而紅。


葉發善提出水土保持、愛護大地的理念。


水土保持局和富源茶莊合作,開設了東部第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而後舞鶴台地種茶面積急速增加,製茶工廠越來越多,葉發善提出了水土保持、愛護大地的理念。民國78年,水土保持局執行「富麗農村」計畫,改善環境景觀,增加休憩空間,也和富源茶莊合作,開設了東部第一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堅持品質 寧可少賺 不接遊覽車生意


富源茶莊改以無農藥、有機的方式種茶,跨出東台灣所有茶園的第一步。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高價茶受到青睞。茶農為了增加產量,並讓賣相更好,農藥越用越多。葉發善和兒子葉步銧都不認同這種雖能短期獲利,但一定會傷害茶樹和土地的做法,毅然決然改以無農藥、有機的方式種茶,跨出東台灣所有茶園的第一步。

「土地活了,自然茶樹也會快樂,茶才會好喝。」為了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富源茶莊不只沒有使用農藥,連土壤都達到合格的認證。剛開始種植的前兩年非常辛苦,因為全部使用有機肥,沒有噴灑農藥,茶葉都被蟲咬光了。逆境中如何突破?劉素霞說:「就是很認真地拔草,要花人工,沒有別的。最重要的就是拔草。」所謂「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日復一日努力拔草、照顧茶樹,無盡汗水終於讓富源茶莊有機茶站穩腳步,獲得顧客認同。

其後,台灣觀光旅遊風興起,大多數茶行都以接待遊覽車團客為主。兩岸開放觀光後,一車一車的陸客川流不息。富源茶莊數十年來堅持不接遊覽車團客,也不接陸客的生意,因為既要做出高品質的茶,又要給司機、導遊回扣,根本不可能。

多數茶莊為了獲取利潤,犧牲茶葉品質。富源茶莊則踏踏實實種茶,寧可減少獲利,也要將「品質」擺在第一位。


富源茶莊販售的茶風味絕佳,名聞遐邇。

富源茶莊販售的茶風味絕佳,名聞遐邇。劉素霞談到茶的品種,如數家珍。她說,公公葉發善勇於嘗試茶葉試驗所新研發出來的各種茶,往往最先試種新品種的就是富源茶莊。漢人傳統的白茶、綠茶、青茶、紅茶、黃茶、黑茶六大茶系,除了黃茶、黑茶以外,富源茶莊都有種植,主要是春茶和冬茶,包括金萱、白茶、四季春、蜜香紅茶、高山烏龍茶、大葉烏龍茶、紅玉紅茶等。


富源茶莊店內「茶道」匾額。

其中,「白茶」指的是經萎凋、烘乾而不揉捻的茶,富源茶莊擁有全台獨一無二的「白牡丹」,味道清香。「綠茶」的製作過程較為繁瑣,需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還可以精緻化為和風煎茶、日式玄米茶和有機綠茶。「青茶」即烏龍茶,必須經過萎凋、晒青、殺青等工序作部分發酵。蜜香紅茶雖有「紅茶」之名,其實是烏龍茶種遭小綠葉蟬啃過的茶葉,以全發酵法製成的茶,茶湯亮紅,韻味渾然天成。

家風樸實 葉家平安立足於大地

務農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做茶非常辛苦,能夠堅持「有機」更不容易。有時遇到乾旱或颱風,損失很大,但劉素霞的婆婆葉魏麗雲總是說:「我們要感恩,感謝老天爺讓我們可以平平安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葉家勤懇踏實,家風淳厚。劉素霞感恩慈祥和藹的婆婆葉魏麗雲對她的照顧。

葉家勤懇踏實,家風淳厚。劉素霞一邊泡茶,一邊笑談嫁入製茶家族三十餘年的生活。她說自己年輕時是住在中壢市的上班族,媽媽說:「有田有土地,生活才有保障。」但要從繁華都市遠嫁偏鄉山區,劉素霞心裡相當掙扎,忐忑不安。還好公公、婆婆待人和善寬厚,婆婆總是笑容滿面,公平對待三個媳婦,也一直加強維繫妯娌間的感情。和樂的家庭氣氛讓她很快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居生活。

常有人稱讚90歲高齡的葉魏麗雲皮膚好、腦筋好、有氣質,她總是笑咪咪地說:「我媳婦會照顧我啦!」劉素霞則說:「她從來不會批評我煮得怎樣,好吃她就多吃;不好吃也不講出來,就少吃。」

優質風土 孕育舞鶴地區種茶文化


富源茶莊座落於瑞穗鄉南區的舞鶴村,地名極美。

富源茶莊座落於瑞穗鄉南區的舞鶴村,地名極美。瑞穗鄉南區,由日本時代撒奇萊雅族的原住民部落「馬立雲」譯音(Maibul)轉化而來;舞鶴台地舊名「掃叭」,位於秀姑巒溪、紅葉溪匯流處,由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撞擊隆升而形成。

舞鶴地理景觀特殊,環境優越。潔淨的陽光、空氣、水,宜人的氣候、適合的緯度、富含氧化鐵的紅色土壤,培育出優質的茶、咖啡、農作物,亦營造出花東縱谷數一數二的特色風光。

舞鶴台地在日治時期以咖啡為首要的經濟產物,大部分產品都運回日本呈獻給日本天王,據說舞鶴咖啡是其最愛。二次大戰日本戰敗離開台灣後,咖啡榮景不再,農民紛紛改種其他作物,走了一段備極艱辛的路。

民國60年間,政府評估舞鶴的風土、氣候適合種茶,遂輔導農民改種茶樹,成立製茶專業區,並積極研發、推廣茶作。水土保持局也以專業行銷手法協助茶農,營造農村嶄新的風貌,尤以開放式的茶莊文化「泡茶,來坐」最具特色。遊客品茗、賞景,口耳相傳,一訪再訪,終於讓「舞鶴傳奇」風華再現。

雖撐過好幾年疫情,但又遇到地震、颱風,銷量落差明顯,如今的富源茶莊也面臨經營困境。「年輕一代北漂工作,不願意接手辛苦的家業;手搖飲興起,咖啡也盛行,喝茶的人口顯著減少;加上氣候變遷、缺工等整個大環境改變⋯⋯」談及製茶產業的前景,劉素霞覺得是一個大斷層。但她知足常樂,「能夠和客人像朋友一樣暢快地泡茶聊天,也是很開心了。」


花蓮瑞穗舞鶴台地「北回歸線標誌公園」。(以上圖片來源皆為攝影:高妍晨)

回程走了一趟以白色日晷造型和大茶壺造型裝置藝術為焦點的「北回歸線標誌公園」。這是台灣三處北回歸線標誌之一,除花蓮瑞穗舞鶴台地外,另二處在花蓮豐濱鄉和嘉義水上鄉。公園小而美,視野遼闊,空氣清新,在此眺望舞鶴台地山巒、茶園、藍天白雲交織的經典風光,十分愜意。

輕啜著溫潤好茶,聽著富源茶莊堅持友善土地,譜寫舞鶴感人的有機茶故事,卻沒有聽到任何一句推銷茶葉的話語,的確是個很特別的體驗⋯⋯

 

原題目:傳承四代種茶世家 舞鶴「富源茶莊」譜寫動人茶史

(轉載自《看雜誌》第260期)

本文留言

作者高妍晨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