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甚麼是「鶴吊陶母」?(圖)

 2024-09-23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歷史上傳頌著幾位偉大的母親
中國歷史上傳頌多位偉大的母親,東晉忠臣陶侃的母親即是其中一位。(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中國歷史上傳頌著幾位偉大的母親陶侃之母諶氏(又或湛氏)便是其一。成語鶴吊陶母」就是在講述這位令人欽佩的女子的故事。今天一起來瞭解「鶴吊陶母」的典故

陶侃(公元259~334年),字「士行」(又或「士衡」),是東晉早期著名的忠臣名將,為官清廉,軍功卓著,政績斐然,一生勤勉,嚴以律己。他的父親本是三國東吳的軍官,可惜早逝,年幼的陶侃只能靠著母親辛苦撫養成人。家境貧窮的陶侃後來能成才,成為廉潔奉公,無私待人的好人,與家教嚴謹的母親有著莫大關係,其母的言傳身教可謂功不可沒。

陶母諶氏以紡織謀生養子,供陶侃讀書。陶母教子惜時讀書,以忠順勤儉為美德,而小小陶侃總以清貧為樂,努力學習,自幼伴母夜織而讀書,聞雞鳴而勞作。因此,陶侃讀書萬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範逵薦為縣令,直至任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封長沙郡公,為國為民,清正廉潔。而且陶侃當大官後,仍然十分節儉,且治軍嚴肅整齊,凡有繳獲,全部分賞士卒,自己身無私財。比起那些醉生夢死、茍且偷生的平庸官僚,堪稱一大楷模。《晉書‧陶侃傳》即載道:「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

陶侃曾當過管理漁業的「魚梁吏」,期間曾讓人送一壇糟魚給母親。陶母收到後,立即書信一封,連同送來的那一壇糟魚,命來人帶走,信中義正詞嚴斥責兒子,為官應清正廉潔,不可用官府的東西當作禮品,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告誡他不可受別人之禮,應如數退還。這便是陶母「封鮓責子」的故事。

有一次,正值下大雪,陶侃父親的生前好友范逵騎馬來訪陶侃。陶母見家中無草餵馬,便從床上抽下臥墊中的禾草,切碎餵馬;又悄悄把頭上的長髮剪下賣與店人,換回酒菜,熱情款待客人。范逵聽街坊鄰人道出真情後,讚嘆說:「非此母不生此子」。這事也給後人留下了「截髮延賓」的美談。

後來官府特為陶母住所立坊,名為延賓坊,命屋邊之橋為德化橋,以此嘉彰這位養育了一代忠臣名將的賢母。北宋范仲淹知饒州時,曾下令於德化橋頭立「延賓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傳陶母的事跡。為紀念陶母教子讀書,縣人還在陶母故宅旁建起陶侃「讀書臺」、「洗墨池」。後人還將陶母與孟母、歐陽母、岳母並列,稱為「四大賢母」。

公元318年,陶母去世後,陶侃也按當時丁憂的習俗辭職回鄉為母守孝服喪。當時發生一件奇事,一天忽然有倆位客人前來弔唁,二人服飾顏色鮮明,樣式異於常人,弔唁時雖然哀痛卻不哭,拜完就離開了,陶侃悟性很好,一見他們就知道不是凡人,故暗中派人跟著他們,結果發現他們走遠後化為雙鶴,衝天高飛而去。當時人們都感到很驚奇,認為陶母之賢,就連草木靈禽也被感化了,所以有哀有祭,翩翩來兮。從此留下了「鶴吊陶母」的典故。

此事在作為正史的《晉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可信度極高。其實不僅中國的野史、傳說、文人筆記中充滿著佛道神的記載,就連正史中,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超常事件,同樣也是比比皆是。無神論真的錯了。

筆者悟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應盡的本分,陶母養育了一位愛民保國的忠臣良將,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神便安排了「鶴吊陶母」的神奇事件,以這種形式表彰她,同時突出賢母教子行善積德的典範,傳與後人。

「鶴吊陶母」這一典故也演化出「吊鶴」、「鶴吊」、「天涯吊鶴」、「賓驚吊鶴」、「鶴拂碑」等同源典故,這些典故多半用於詩詞中,均為弔唁之意。如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之三》詩中「海內故人泣,天涯吊鶴來」;駱賓王《樂大夫輓詞五首》中「寧知荒壟外,吊鶴自裴徊」;張九齡《和姚令公哭李尚書義》「忽嘆登龍者,翻將吊鶴同」。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