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9月2日在香港中華聯誼會「2024科技+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上致辭。(香港政府新聞處)
【看中國2024年9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綜合報導)特首李家超2日在香港中華聯誼會「2024科技+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上致辭,稱建基於香港的獨特優勢,特區政府正從四個方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包括加大創新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推動「政產學研投」的高效協作,及進一步完善創科產業鏈和供應鏈。此前有評論認為港府口號太多,欠缺實質內容。不妨考慮發展「廁所經濟」,轉型求變。
李家超:四方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李家超致辭稱,三中全會通過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決定,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徵的生產力。建基於香港的獨特優勢,特區政府正從四個方向加快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
首先,持續加大創新力度。政府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在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的領域,使香港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孕育地。
第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優勢,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第三,積極推動「政產學研投」五個領域的高效協作。通過政府、企業、學術機構、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等多方合作,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
第四,進一步完善創科產業鏈和供應鏈。政府全力為創科人才提供創業、就業空間。同時完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來港。
分析:李家超緊跟北京主旋律表忠
有分析人士對《看中國》指,過往香港是小政府、大市場,科技研發、工業轉型、聘請海外頂尖人才等事宜均由市場決定,政府只是起輔助作用。如今政府在起主導作用,和習近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如出一轍。
今年6月,習近平發表講話時稱,要把中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現在距2035年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習還指,「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分析人士還指,「新質生產力」對於香港人來說只是一個無實質意義的名詞,警隊出身李家超未必了解香港經濟,他所提出的幾大建議根本不符合本港實際情況。可見,他要做的不是改善經濟民生,而是緊跟北京主旋律,不斷重覆「習思想」,以此表忠。
高天佑:發展「廁所經濟」釋放新質生產力
香港經濟低迷,政府和建制派人士提出過「夜市經濟」、「盛事經濟」、「熊貓經濟」、「體育經濟」等。《信報》專欄作家高天佑則提出另類的「廁所經濟」。
日前旺角通菜街有一個「後巷廁所」公開拍賣,最終以38.8萬元(港元,下同)成交,平均呎價達1.55萬元。高天佑在文章中指,交易為香港經濟轉型帶來啟示:倒不如趁着市況回落,提升旅遊旺區的廁所供應及質素,洗脫「廁所地獄」污名,憑「廁所經濟」釋放新質生產力。
文章稱,近年不論九龍或港島區的一般地舖物業,若在2014年購入持有至今,恐怕大部分都要「損手」。該廁所單位於2014年以16萬元分拆出售,今次38.8萬元轉手,持貨10年獲利142.5%,堪稱為逆市奇葩。
文章又指,香港是旅遊城市,廁所少為人詬病。人們若在街上「人有三急」,往往很難找到一個可以自由使用的廁所。某些食肆即使自設廁所,通常都非常狹窄,衞生狀況亦難令人滿意。
近期本港的地舖、商廈等物業空置率高企,有人獻計轉型,如把「吉舖」開放予市民「擺地攤」,以及把商廈改裝為「臨時酒店」、「簡約劏房」、數據中心等等。背後邏輯都是物盡其用,降低空置率、善用空間及促進經濟發展。
文章說,香港最「供不應求」的其中一種設施正是廁所,因此趁着物業市道低迷,正可把握機會加強廁所供應及質素。舉例說,隨着「吉舖」湧現、舖租回落,部分生意興隆的食肆可考慮擴張面積,順道增建廁所及改善環境,提升消費者體驗。
至於振興「廁所經濟」的資金來源,文章指,港府自2020年起撥款200億元,從市面購買私人物業作社福設施用途;可是截至去年(2023年)只用了約1.5億元,剩下逾99%資金未用。這項大計不妨擴展至廁所範疇,將旺角、銅鑼灣等地區購買閒置的地舖或低層單位,改裝為「簡約公廁」,造福市民及遊客。此舉可讓人們更放心前往旺區逛街及覓食,毋須擔心「三急」問題,間接有利於刺激消費市道。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