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傑 春秋大義 民國奇儒辜鴻銘(圖)
清末怪傑、民國奇儒辜鴻銘。(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和動盪。鴉片戰爭後,大清屢戰屢敗,見識到西方槍砲、船艦的威力,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全盤西化」說開始迅猛發展,西方文化廣泛傳播,一時間「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再加上五四運動後,胡適等知識分子名流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聲稱只有全面引入西方的制度、文化和技術,中國才有出路。「全盤西化」成為一股社會思潮,報館風起,學會林立。就在那樣泥沙俱下的時代出現了一個逆流而上的身影,他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對歪曲儒家經典的偽漢學家大加鞭笞,嬉笑怒罵、特立獨行,欲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於亂世,為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向全世界大聲疾呼,他就是清末民初的「文化怪傑」、國學大師辜鴻銘。
「東西南北人」 抵制「黃禍論」第一人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祖籍福建省同安縣。家庭背景頗為特殊,其曾祖父辜禮歡曾為英屬馬來半島的第一任華人首領,父親辜紫雲是橡膠園的總管,母親是金髮碧眼的葡萄牙人。辜鴻銘天資聰穎,語言天賦甚強,自幼閱讀莎士比亞,十幾歲便赴西洋留學深造。辜鴻銘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多國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1880年,24歲的辜鴻銘學成歸國,奇特的是,精通西學的他回到中國,內心深處的中國情結開始真正甦醒,他剃髮蓄辮,一邊在殖民政府任職務,一邊研讀經史子集,潛心典籍數年,從一本《康熙字典》開始,苦讀東方華學。他在晚清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做「通譯」,開始了以英文寫作方式向西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辜鴻銘自稱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東西南北人」,從他一生的經歷來看,他的確是背景多元化的、最早成功的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學者。
本文为荣誉会员专刊内容,请加入荣誉会员后继续阅读。荣誉会员每年将享受24期的《看中国会员专刊》。图文并茂,设计精美,至尊专享。
请点击此处免费预览一期半月刊。
如果您已是荣誉会员,请登陆后,刷新本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