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蔣介石為臺灣民主做了什麼?(圖)

 2024-05-17 02:3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4
    小字

蔣
蔣介石、宋美齡(圖片來源: 公用領域)

【看中國2024年5月17日訊】偶然看到美國之音「解密時刻」的節目,主持人訪問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女士,介紹蔣介石日記。這個節目翻轉了我對蔣介石的看法,也進一步明白,臺灣最終和平轉型,走向民主化,其實不是在蔣經國手上才啟端,早在蔣介石手上就有伏筆。

日記中蔣介石提到,他的政治理念是以儒家的「仁」加基督教的「愛」為精神價值的基礎。蔣介石年輕時在日本求學,接受日本從西方引進的現代文化,他追隨的孫中山,其思想邏輯也建基於西方的現代意識形態。

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是基督教徒,蔣介石晚年也皈歸基督教。國民黨的黨政高官中,很多都是留學歐美的知識精英,他們的思想底蘊也是西方文化,所以,整個國民黨的思想文化,其來源都是西方現代思想,國民黨最終走向民主化,有其源遠流長的根基。

正是這種知識結構決定了國民黨的政治路線,它與中共主要社會成份為農村流氓無產者,整個思想體系來源於蘇共的殘忍獨裁,國共兩黨在思想源頭上就已水火不相容。蔣介石當然也是獨裁者,但他是國民黨從獨裁走向民主的過渡人物,早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偏安一隅時,蔣介石就在摸索一條改造國民黨的新路。

一九五一年蔣介石就推動臺灣的地方民主選舉。當第一屆選舉鋪開時,臺中有一個黨外人士參選,其形勢超過國民黨的代表。蔣介石初時擔心臺中市長落入黨外人士手中,便讓手下去勸該候選人「自動退選」。

鑒於當局的壓力,此人果然宣布退選,但次日蔣介石即已後悔,擔心國民黨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又暗示該人重新參選。結果,臺中第一屆的市長選舉,便由一位黨外人士取勝。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臺北,蔣介石沒有干預臺北的選舉,臺北便也落入黨外人士手中。今日回頭看,一九五一年是什麼年月?那時中共在大陸一黨天下正氣焰高張,大開殺戒鎮壓百萬地主,當其時,蔣介石已經在推動臺灣的地方選舉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陸發生水災,有人建議蔣介石趁機對大陸發動軍事攻擊,蔣介石說,同胞正在受天災之苦,我們本應去參與救災,沒有理由現在去發動戰爭。也是六七十年代,美國因為越戰打不下來,準備對越南和中國大陸使用原子彈和核彈,美國私下徵求蔣介石的意見,也被蔣一口回絕,蔣的理由是,我不能同意用原子彈去屠殺我的同胞。

毛蔣都是獨裁者,但在民胞物與的立場上,兩個人卻有天淵之別。老毛在莫斯科開會時,說中共不惜打一場核戰,中國六億人死一半還有三億。

一個政治領袖心目中只有天下沒有百姓,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毛蔣二人的人格,在這一點上有根本的分別。這也是國民黨為何最終可以和平轉型到民主體制,而中共一代傳一代,都是死不改悔的人民死敵的緣故。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多年反省失敗的原因,他認為國民黨違背了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長期疏忽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環境。他在大陸下野後,曾到故鄉奉化住了幾個月,那段時間對民間生活的觀察,使他痛感國民黨執政後,並沒有改善中國人的生活環境,因此他到臺灣後,便注重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

蔣介石在一九五三年已推動臺灣的土地改革,從地主手上贖回土地,分給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又實施減租政策,減少農民負擔。農村政策的成功,加上後來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使臺灣經濟開始起飛。

蔣介石晚年遭遇最大的精神打擊,便是美國拋棄了國民黨,為自身利益與中共建交,那是國民黨最黑暗的日子,但蔣介石已經行將就木,無力回天。中華民國政府的領導權落到蔣經國身上,那時面臨惡劣的內外形勢,使蔣經國不得不考慮政治體制的改革。

那時不只是國民黨面臨生存難題,臺灣人民也面臨生存難題,蔣經國唯一的選擇,便是解決權力來源的問題,使國民黨執政具有國際法公認的合法性,因此推動政治民主化,便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所以當他的助手提醒他,政治改革會使國民黨失去權力時,蔣經國答以「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當助手提醒他,再不鎮壓社會將失控時,蔣經國答以「用權很容易,難的是有權不用」。

回望兩蔣執政的舊事,更令人痛恨中共的殘民以逞。今日馬英九一小撮舔共政客,根本違背兩位先總統的遺志,日後下世,有何面目去見自己的老長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臉書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