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貸款創下15年新低,中國經濟再現不祥之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8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銀行業7月新增貸款創下15年新低,顯示中國經濟再現不祥之兆,當局須加大刺激方可保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目標,這也意味著包括救助房地產等領域在內的救市政策堪憂。
新增貸款創下15年新低
路透社8月14日報導稱,中國最近一系列慘淡的經濟指標降低了人們對7月份經濟表現的預期,這對2024年剩餘時間來說是一個不祥之兆,表明中國經濟新的疲軟,還需要採取更多刺激措施。
這也表明,中國經濟出現新的疲軟跡象,北京當局無喘息之機。在人們普遍預期的2023年疫情後經濟復甦未能實現之後,要求採取更多措施促進經濟的呼聲一直困擾著官員們。儘管如此,北京當局今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目標仍定在5%左右。
最新數據顯示,下半年開局不利。8月13日,中國央行數據顯示,7月份新增銀行貸款跌至15年來的最低水平,而其他關鍵指標則顯示,出口增長放緩,工廠活動下滑,製造商正努力應對疲軟的國內需求。
由於謹慎的消費者仍不願消費,且與主要市場國家的貿易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已低於預期,同比增長4.7%,這表明,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在8月15日,中國官方將公布一系列經濟活動數據。經濟學家預計,上個月零售額同比增長2.6%,而6月份為2.0%,而工業產出增長預計將放緩,投資增長也將趨於平穩。屆時,還將公布最新的新房價格數據。儘管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買家和遏制長期房地產危機的支持措施,但6月份新房價格仍創下9年來的最快跌幅。
本週的信貸數據顯示,7月份家庭貸款(主要是抵押貸款)收縮2100億元人民幣,而6月份則增加了5709億元。
中國民眾不願意消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70%的家庭財富都投資於房地產,而房地產行業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
路透社說,外貿出口是今年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但迄今為止未能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復甦,尤其是因為在國內需求疲軟的情況下,製造商不得不大幅降價以尋找海外買家。
可以肯定的是,繼7月份短期利率意外下調後,許多經濟學家預計中國今年晚些時候還會進一步降息,尤其是如果美聯儲從9月份開始削減借貸成本的話。但由於國內需求如此疲軟,前景不明朗,家庭和企業並不急於借貸。
金融數據低迷是在「擠水分」?央行還得降息
針對金融數據低迷這一情況,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信貸擴張放緩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經濟結構調整、房地產行業的降溫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減少等。
為了應對信貸萎縮趨勢,中國央行在上週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承諾,將繼續引導信貸合理增長,穩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居民信貸成本。而在本月早些時候召開的下半年工作會議上,中國央行就曾表示,將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並將更多精力放在刺激消費者支出上。
中國央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引述業內人士分析稱,7月新增貸款減少是「擠水份」的成果,即把貸款轉手存入銀行以賺取息差的「空轉」企業借貸擠掉,是重質不重量的結果,亦令總量數據變得更為真實。
但是,在香港的法興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林凱祺表示,金融數據反映居民和企業貸款意欲薄弱,短期內,經濟復甦動力欠奉,相信中國央行和有關部門要再加大刺激,方能保住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民生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譚逸鳴亦預期,年內減息降淮機會增加,但成效關鍵在於節奏的判斷與把握。
另外,中國央行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止,以活期存款為主的狹義貨幣(M1)連降四個月,且降幅進一步擴大至6.6%,令7月底餘額只有63.23萬億元;相反,反映活期和定存總量的廣義貨幣(M2),餘額達303.31萬億元,按年升6.3%,較預期的6.1%高,是去年2月以來首度回升。
中國財經媒體引述分析人士報導認為,銀行減存款利息令資金傾向存作定期存款,而中國大陸理財產品和長期國債熱賣,加上對企業轉手把貸款存入銀行的「手工補息」加以限制後,都令活期存款繼續流失。
實際上,中國央行已在採取措施以提振經濟。7月底,中國央行意外地進行了一次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並下調了利率。同時,中國五大國有銀行也在同一天下調了存款利率,以緩解已經處於歷史低位的利差壓力。
然而,凱投宏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私人信貸需求仍然疲軟,中國央行最近的降息措施不足以推動經濟復甦。……預計(中國)今年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還將進一步下調20個基點,但這不足以引發信貸需求的持續回升。」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中國央行可能會進一步採取寬鬆措施,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謹慎,以避免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的風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