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仲廉(中)與她的四個兒子。左起:江小華、虞大江、吳小白、王繼曾。(網絡圖片)
吳仲廉原名統蓮(1908年12月6日~1967年1月19日)是參加過長征的30個女性中的一個。長征結束,她又西渡黃河,參加西路軍打通國際通道的戰鬥,她當時的身份是西路軍第九軍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西路軍在西征途中,遭遇馬家軍阻擊,戰況異常慘烈,歷經高台、倪家營血戰,西路軍損失慘重,伏屍盈雪,部隊只能邊打邊撤。
01
1937年元月,不記得是哪一天了,部隊來到甘肅臨澤縣,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吳仲廉生下了她和丈夫曾日三的孩子。孩子平安降生,本是喜事,可這孩子來得真不是時候。當時,曾日三正率部與馬家軍激戰,戰況十分不利,生死就在一線之間。
況且時值寒冬臘月,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氣,面臨缺吃少穿的部隊,自己都很難抵抗嚴寒侵襲,哪能顧得上剛出生的嬰兒!
此前,西路軍最高指揮官陳昌浩的妻子張琴秋,在突圍途中突然臨產,孩子降生後,哭聲響亮,母子平安。可後有追兵,情況緊急,只能把孩子扔在雪地裡,任其活活凍死。
為避免出現這種慘狀,吳仲廉夫婦商量,一定要替孩子找戶好人家,讓他平平安安地活下來!
想法固然很好,但孩子送給誰好呢?
當時那種環境,沒有人願意收養紅軍的孩子,一旦察覺,可能遭到報復。更何況甘肅一帶的百姓,生活本來就苦,自身溫飽都勉強維持,哪有餘力撫養別人的孩子。
就在吳仲廉夫婦一籌莫展時,接生婆給他們出了個主意,可以把孩子送給「王菩薩」。
王菩薩叫王學文,是個地主,有幾十畝土地,在當地算得上富裕人家,而且王學文還是村子裡的保長。聽接生婆這麼一說,曾日三直搖頭:「這人靠不住,他可是我們革命的對象啊。」吳仲廉看出了丈夫的擔憂,卻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部隊馬上就要轉移,時間緊迫,容不得猶豫。
接生婆看出了兩口子的擔心,開導說:「王學文心腸好,不然就不會叫王菩薩了。」接生婆更分析說,王家女人也剛生了孩子,對外人就說是雙胞胎,也好掩人耳目。
吳仲廉一聽,立刻拿定了主意,曾日三無法可想,也同意試一試。這邊倒是決定了,王學文那邊是否願意冒著風險收養孩子,還說不定。
為了避人耳目,吳仲廉選在深夜,將剛出生的兒子緊緊地裹在懷裡,冒著風雪,悄悄來到王學文家,輕輕敲響了房門。見無人應答,又敲了一次。
02
王學文為方便照顧產後的妻子,那些天一直和衣而睡。此前妻子生了三個孩子,但都沒有成活,這是第四個孩子,由他親自照料,以免又有閃失。他聽到屋外有人敲門,便起身下床,緩緩開了房門一看,眼前竟然站著一個女兵。
因為馬家軍四處宣傳,要大家防備紅軍。王學文不免有些緊張。吳仲廉因為剛生了孩子,體質虛弱,又冒著風雪走了夜路,看到王學文,還沒來得及開口,便一下子站立不穩,搖搖晃晃地坐到了地上。
王學文見狀,也來不及多想,趕忙將她攙扶進屋裡,睡到妻子炕上,給她蓋上被子,又端來米酒讓她喝下。很快,有了暖意的吳仲廉清醒了過來。
王學文這才問道:「妹子,天還沒亮,你要去哪?」
吳仲廉開口便說:「大哥,我要求你幫忙。」說完,解開大衣,將裹在懷裡的嬰兒抱了出來。
王學文一看,已經大體明白了來意,問道:「妹子,這嬰兒是你的嗎?」
吳仲廉翻身下炕,給王學文跪了下來,哽咽著說:「大哥,幫幫我吧,我實在沒有辦法了。」
聽完吳仲廉的訴說,王學文陷入了沉思。多養一個孩子倒不是問題,他家不缺糧食。可妻子也剛生了孩子,哪有精力再養一個。
見王學文有些猶豫,吳仲廉補充說:「我知道,撫養個孩子不容易,還要冒風險。如果你不願意,我也不會勉強你們!」。
就在這時,王學文的妻子秦蓮說話了:「我們收下吧。妹子把孩子送到咱家,也是緣分。」
聽了妻子這話,王學文不再猶豫。也真是緣分,一直熟睡在吳仲廉懷中的嬰兒此時竟然餓醒了,哼哼著想要吃奶。見此情形,秦蓮說道:「快把孩子抱來。」王學文一聽,連忙把嬰兒抱了過去,秦蓮接過孩子二話不說便開始餵奶。
常言道,有奶便是娘。孩子張開小嘴用力吮吸奶頭,吃飽後閉上眼睛,心滿意足地又睡著了。
看著熟睡的孩子,吳仲廉放心地露出了笑容,她知道孩子遇上好人家了。她對王學文說:「大哥,以後孩子就是你們家的親兒子,讓他隨你的姓。」
沒想到王學文卻說:「妹子,孩子我會當親兒子養,你儘管放心。以後你們渡過難關了,可以隨時來抱走。」
吳仲廉聽了,頓時熱淚盈眶,千恩萬謝之後,再次深鞠一躬,一步三回頭地走了。
王學文收養孩子沒幾天,他的第四個孩子又不幸夭折了,這使得王學文兩口子更加疼愛收養的孩子。王學文給孩子取名王繼曾,孩子的父親叫曾日三,「曾」是他的父姓。
在兩個多月後的一次戰鬥中,曾日三為掩護部隊轉移,戰死沙場,吳仲廉則在突圍中,被馬家軍俘虜,押送西寧中山醫院服勞役。
王學文聽到消息後,花錢找人疏通關係,帶著妻兒去看望了吳仲廉。他怕吳仲廉也像曾日三一樣被殺,所以要讓母子見最後一面。吳仲廉看到孩子被養得白白胖胖的,萬分感激,心裡很是寬慰。
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經周恩來等人與國民政府交涉,拘禁了4個多月的吳仲廉獲得釋放,隨即去了延安,與王學文一家完全失去聯繫。
探望吳仲廉回來後,王學文與妻子商量,兩人決定不再生孩子,而是將王繼曾當作親生兒子來養。此後,王繼曾獨享養母的奶水,在養父的教育下漸漸長大。因為王學文對養子視如己出,他的兩個本家兄弟也絕不拿王繼曾當外人看待。
到了讀書的年齡,王學文把王繼曾送到學校,王繼曾學習勤奮,人也懂事,一家三口和和睦睦。王繼曾從未想過,養父養母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爹親媽。
03
1950年中共篡政不久,吳仲廉剛在杭州安頓下來,就吩咐警衛趙太福去西安,請西北野戰軍司令彭德懷幫忙,尋找王繼曾的下落。
這天,王學文家來了三個軍人,一進門就打聽王繼曾的情況。王學文瞬間就明白了,這是孩子的親生母親來認領孩子了。因為事情來得過於突然,王學文夫婦不免有點目瞪口呆,想到辛辛苦苦13年,從剛出生就收養撫育的嬰兒,如今拉扯到了13歲,卻活生生要被領走,真是萬般不捨,不願放手。
王繼曾更是發蒙,抱著養母哭得淚如雨下,怎麼也不肯鬆手,連喉嚨都哭啞了,就是不走。
王學文看著眼前的情景,忍住難受,開導孩子說:「曾兒聽話,你生母有身份,有地位,你跟著她,將來才有更好的前途。」言畢,硬著心腸拉開王繼曾,交到軍人手裡。轉身之時,這個西北漢子,眼淚嘩地一下就淌了下來。
為了感謝王學文夫妻對紅軍後代的養育之恩,有關方面特地贈送了一面錦旗。這面錦旗在土改年代發揮了很大作用,讓王學文少挨了不少批鬥。吳仲廉聽了警衛的報告,又看到長得結結實實的兒子,感動之下,給王學文夫婦匯去了600塊錢。
吳仲廉母子團聚,開始還有幾分生疏,為了培養感情,吳仲廉特意帶著王繼曾單獨住了一段時間,安排進了杭州最好的學校。王繼曾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始終沒忘記養父養母之恩,時常寫信問候。王學文每次收到來信,都會念給妻子聽,一遍讀過,又再讀一遍。最高興的一次來信,是王繼曾報告養父母說,他從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分配到上海無線電三廠工作。
也就在這一年,王學文生活的河西走廊發生災荒,好些人吃不上飯,被活活餓死。吳仲廉聽說後,立刻給王學文夫婦寫信,邀請他們來浙江生活。王學文夫妻也很想看看兒子,於是在吳仲廉的安排下,住進了浙江福利院,還給王學文落實了一份看門的工作。
此時的吳仲廉已經是浙江省高級法院院長,工作忙碌。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和兒子一起去看望王學文夫婦。每當看到長大成材的兒子,王學文都會不由得想到一句老話:善有善報。
可惜好景不長,1966年,吳仲廉受到衝擊,王學文夫婦被遣返回鄉。夫妻倆思念孩子,經常給吳仲廉寫信,可都沒有回信。直到很久後才知道,吳仲廉已經在1967年自殺去世。十年後40歲的王繼曾,也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生命。
聽到這樣的消息,秦蓮承受不住打擊,沒過幾天也跟著去了,單剩下王學文一個人,孤苦伶仃地活著,憋不住了,會仰頭問一聲:不是說善有善報嗎?
關於吳仲廉之死,她的二兒子後來寫過一篇《回憶母親吳仲廉》的文章。1967年1月,在上海一月奪權風暴的影響下,浙江省的造反派也在公檢法系統開展奪權,大批廳、處級幹部遭到批鬥,工作陷於癱瘓。就在造反派奪權的第二天,吳仲廉就不明不白地死了,當時的結論是畏罪自殺。
但省法院的一些同志偷偷告訴吳仲廉的兒子,他們母親的死疑點很多:一個人怎麼可能坐著,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自己將自己勒死呢?這個疑點直到最後平反,也沒有查明真相。
(本文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 方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