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男女授受不親」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圖)

 2024-08-05 18:0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贞洁
古代女子把貞節看得比性命都重要。(圖片來源:志清/看中國)

古代社會,女子把貞節看得比性命都重要,從「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俗語中可見一斑。古代交際禮俗自始至終都被人重視,男女之間的交際尤其如此。古人把男女關係看得非常嚴肅,有一句話就廣為人知:「男女授受不親」。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一語被多次引用,如《紅樓夢》、《千金記》、《三俠五義》等。

「男女授受不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孟子‧離婁上》。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以免肌膚接觸,反映了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對男女交往的禮教規範。儒家經典禮教興起後,非血親或夫妻的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後來被引申為指異性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孟子‧離婁上》中,在孟子在與齊國政卿大夫淳于髡的對話中,明確指出男女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是禮教的基本要求。

從字面上不難理解「男女授受不親」六個字,指的是男女之間,不可以直接有身體接觸,甚至坐近點都不行。同樣,《禮記》中也寫道:「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

《孟子‧離婁上》該書記載,齊國政卿大夫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口才相當了得,與其同一時代的孟子,身為儒家代表人物,知識也非常淵博。有一天,淳于髡與孟子聊天,探討的正是禮教方面的問題。淳于髡說:「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兩個字:「禮也」。

接下來,淳于髡提出質疑,並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嫂子因掉入水裡而溺水,此時恰巧被小叔子看到,是否應該伸出援手,把溺水的嫂子救出來呢?(「嫂溺,則援之以手乎?」)不得不說,此問題很刁鑽,既然孟子贊同「男女授受不親」,若小叔子想救嫂子,一定會伸手拉她,這樣必然造成身體直接接觸。

假如不救的話,嫂子會溺水而亡,小叔子肯定會人指責,說他見死不救,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仁義。孟子被稱為亞聖,智商與情商都很高,面對看似沒有完美答案的問題,他對淳于髡說道:「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意思是說,做事要學會變通,生命高於一切,凡事都要以人為本,不能死腦筋。

多數人都聽過古代「男女授受不親」之禮教,卻很少有人知道後面一句「援之以手者,權也」,其實這句才是精華。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孟子在解釋這一禮教時指出,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教的一部分,但在特殊情況下,如救人時,可以變通。他認為,若嫂子溺水而不伸手相救,就是豺狼行為,這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道主義精神。也符合儒家對人的修為的要求:君子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人為本,他認為生命高於禮教。在面對嫂嫂溺水的情況時,援手相救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這種人道主義精神超越了禮教的束縛,體現了孟子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責任編輯: 文麗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