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公報遠景不解近憂 改革目標如空中樓閣(圖)
三中全會公報提出2029年完成改革的目標如空中樓閣。(圖片來源:Pixabay)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的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新華社稱,「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7月18日,會議結束後發布了公報,要到2029年完成會議「提出的改革任務」。
古語有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筆者看完五千多字的三中全會公報,感覺是:「看似一席話,不如一席話」。公報包含一貫的「高大上」的目標,以突顯中共的「偉光正」,但是,如何提供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則語焉不詳,公報內容也多是過去數年提出的一些目標。
公報稱,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公報總共提到「改革」52次,「開放」12次,「經濟」23次。簡單來說,好像各方面都提到了,例如,「落實好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但描繪的遠景如空中樓閣一般不切實際。
遠景不解近憂 中國經濟陷入困境
筆者在《三中全會財稅改革遮遮掩掩 習近平看賬本愁眉不展》一文中提到,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日前發表要求各地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的文章,敦促各地政府將「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作為每季度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情況評估的重要因素。聲稱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堅持精打細算過緊日子。並且強調,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也是緩解當前財政收支矛盾的客觀需要。
隨後蘇州市政府對黨報習慣過「緊日子」的呼籲作出實質性回應,江蘇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印發《蘇州市深化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十條措施》,其中包括公務車未滿10年不報廢、閑置房產要拍賣等。
要知道蘇州可是有全國最強地級市的稱號,今年1月30日,2023年蘇州市經濟運行數據出爐,蘇州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53.4億元(人民幣,下同)。這個數字與山西省和內蒙古等省份的經濟總量差不多,超過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等省份。
蘇州都要過「緊日子」了,其它省份和地級市的財政狀態就更堪憂,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經濟的困境。
中國經濟的舊模式已經潰敗
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是主要驅動因素。這種模式帶來了一些積極效應,例如,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速了城市化進程,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拉動了經濟增長,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對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巨大,甚至被明確寫入「兩會」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並且,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帶動了鋼鐵、水泥、建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有人嘲笑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行,一些街道、公路和地鐵看起來都是破破爛爛的,如果美國進行一次基礎設施更新,根據上述的積極效應,美國經濟必定會有一次大幅增長,因為中國已經做出了示範。
然而,中國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錢基本都來自房地產,因為有了房地產,地方政府持有的土地和資產都在升值。地方政府用土地作為信用去借債修建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的年限都很長,按理說用多少年就要收多少年錢,但現實中不是這樣,地方債是有年限的,不可能無限期借下去。
並且,理論上基礎設施的收益和債務償還的時間不匹配。修建的資產不只是一屆政府使用,但資金卻要讓某一屆政府還,這屆政府肯定拿不出來後面幾屆政府的資金。所以長遠來看,政府的公共服務、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服務維持不下去,債務一定償還不了的。
發改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數年前曾偷偷做了一些調查,有兩個結論:1、中國大陸投資房地產修建的房屋足夠30億-40億人居住,而且還在持續開發房地產;2、政府債務沒有一個主政官員想償還的,都是新官不理舊帳。
中國經濟眼下問題何解?
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壓力,總體形勢依然嚴峻。經過筆者計算,中國2024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僅為4.0%,低於官方數據。
7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168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660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23653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349646億元,增長4.6%。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計算方法,不變價格是指用同類產品某一基期年份的價格為固定的價格,來計算各年產品價值。按不變價格計算的產品價格消除了價格變動因素,不同時期對比可以反映生產的發展速度。
2023年7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416億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30682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331937億元,增長6.4%。
按照上面兩組數據均以不變價格計算,實際上,2024年半年度GDP同比增長為4.0%,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可以說,沒有一項數據可以對的上,數據是一塌糊塗的,中國統計局數據兌水越來越無所顧忌了。
經濟增長放緩、通貨緊縮明顯、失業率高企、外貿逐漸萎縮、外資撤離、老齡化加重、房地產危機爆發、地方政府債務多、中小金融機構金融風險等等,中國經濟面臨眾多壓力,下面僅舉幾例。
1、經濟增長放緩。受俄烏戰爭、美聯儲加息,以及歐美國家對中國商品需求減少等因素影響,對中國外貿出口形成較大衝擊。國內疫情反覆,對企業生產和民眾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月10日發布的「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6月份報告新增重症病例112例、死亡病例5例。
2、通貨緊縮風險依然存在。通貨緊縮風險依然存在。從最新的6月份的數據來看,豬肉價格漲幅過大,支撐著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僅0.2%,如果去除豬肉價格上漲因素以後就是通縮,這意味著儘管北京當局採取了各種支持措施,但房地產市場出現危機和就業不穩定等基本因素,導致內需不振、消費疲軟,讓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的泥潭。並且受疫情影響,民眾收入增長放緩,消費需求低迷,也制約了CPI上漲。
3、失業率保持高位。7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青年失業率仍達13.2%,處於較高水平。經濟增長放緩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崗位減少。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壓力不斷加大。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結構性矛盾,一些崗位供需失衡,「996」的工作形勢下,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4、外貿面臨挑戰。中國經濟對外貿依賴較大,但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對中國外貿造成了巨大衝擊。中美貿易摩擦持續、歐盟和中國貿易戰的苗頭顯現,這都對中國出口企業造成嚴重影響,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增加了企業的出口難度。全球經濟放緩導致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出口訂單減少,進一步影響了中國的外貿表現。
5、外資撤離中國加速。2024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4989.1億元,同比下降了29.1%。外資企業對中國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尤其是對中共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打擊外企、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環境的擔憂。因此,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和環保標準的提高,部分外資企業將生產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
6.老齡化加劇。2024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到16.1%,中國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勞動力人口的減少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潛力。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下降,企業面臨用工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同時老齡化帶來了巨大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壓力,養老金和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對財政負擔造成沈重壓力。
7、房地產市場低迷。2024年上半年,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1.9%,住宅銷售額下降26.9%。長期以來,房地產市場的高槓桿和高價格導致了價格泡沫的形成。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大幅下跌將對銀行體系和家庭財富造成巨大衝擊。大量房地產企業依賴高槓桿融資,房地產市場的不穩定增加了企業的違約風險,進而影響金融穩定。
8、中小金融機構金融風險上升。目前,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壓力加大,金融風險上升。受經濟下行影響,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因此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上升。受疫情影響,中小金融機構收入減少,現金流緊張。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存在公司治理問題,風險管理不到位。並且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流動性風險較大,資金來源不穩定,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因此,中共三中全會就是畫大餅,描繪一幅美好的前景,但眼下的種種問題,假裝看不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