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中國經濟到底缺了什麼?(圖)
【看中國2024年6月26日訊】各種低成本零售商品層出不窮,在消費端的史上最低折扣之下,拼多多乘著這股東風逆勢增長。消費降級浪潮的威力,不容小覷。
過去一年,從房地產到咖啡、從服裝到奶茶、乃至玩具餐飲,各種消費降級的例子層出不窮,街邊上的「地攤火鍋」主打菜品3、6、9元,而哪怕是曾說不打價格戰的星巴克,也把單杯價格拉下了二十元。
當然,降價幅度最厲害的還要屬大宗商品:房子和汽車。
過去一年,中國國內房地產價格已經下跌了10%以上,一些城市的套房價格下跌十萬以上。房價的下跌不僅僅削弱了居民對未來的信心,同時也讓本就疲軟的消費,再度變得低迷。中國居民財富和房地產深度捆綁,70%的家庭資產都是房子,這也導致房價一跌,居民財富縮水,消費就變得審慎。
至於汽車,它的影響力和波及面也不容小覷。
最近兩個月,先是美國,然後是土耳其和歐盟,三個經濟體都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這背後就是耶倫口中的「產能過剩」。而放眼國內,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也可謂是全球之最。多家熱門新能源車企在過去一年時間裏,先後對旗下熱門車型降價,同比降幅高達萬元。
消費降級的背後,是宏觀經濟增長的放緩。
在過去幾年時間裏,消費者在新冠病毒的影響之下可謂是損失慘重;數以十萬計的個體戶和中小企業經營艱難,無數的家庭失去了多年來積累的財富。而在後疫情時代,和許多人想像中的報復性消費不同,中國的消費復甦低迷,銀行裡躺著有史以來最多的存款,不管政府如何出臺刺激消費政策,不管銀行存款利率如何下調,人們就是不消費。一個可見的例子是今年「五一」假日期間,儘管出遊人次創新高,但具體到人均消費上,只有六百多元,還不及2019年的同期人均消費。
房地產的消費持續下滑,由此引發的債務危機蔓延,大量的消費者要麼是沒錢消費,要麼就是持幣觀望,導致供應端通貨緊縮,不得不降價去庫存。
作為象徵國民消費習慣的電商平臺,也在這一輪宏觀消費變化中,不斷強化著國人的消費意識。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茅台價格和蘋果手機價格補貼新低,都強化了消費者心中對人們發生日本式通貨緊縮的意識,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將會很難改變。
對以電商平臺為生的商家而言,平臺有意鼓勵的「低價競爭」,也間接促進了商家之間的價格內卷。但如果商家以降價作為主要的競爭手段,那麼它們就會反過來迫使供應商大幅削減成本,擠壓利潤空間,進而導致人們的工資增長放緩或對低薪零工造成更多依賴,最終造成家庭需求的減緩。
這是螺旋式的負循環。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低附加值消費、微通縮、低利潤率導致低工資,從而進一步迫使消費者減少消費。
更關鍵的還在於,走低價競爭路線或許還真的是一個不錯的路徑。例如,以低價培育用戶心智的拼多多,最新財報顯示,拼多多的營業額飆升131%,美團走「拼好飯」模式,營業額也漲了25%。而折扣零售商名創優品和瑞幸咖啡的總營收也分別增長了26%和42%。
除了人們日常接觸到的消費品,企業端的價格也在下跌。
以雲計算市場為例,阿里雲此前全線降價20%,最高降幅達55%,京東雲也緊隨其後,甚至還喊出了「隨便降,比到底」的口號。汽車行業也是如此,小米汽車董事長雷軍甚至公開感嘆道,行業價格戰把我們搞蒙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把中國的內需消費環境看作是一個大公司,降價容易漲價難,由奢入儉難,同質化的產品服務和非理性的降價,最終可能傷害的不僅是競爭對手,也最終會傷害自己。
今天的國人消費者早已經接受了更便宜的商品,更好的服務價格,而各大電商平臺也在不斷培養用戶低價的心智,消費者似乎已經習慣了買到更便宜更實惠的商品。哪怕是線下,地攤火鍋、廉價咖啡、便宜奶茶也大行其道,在這樣一個微通縮時代裡,消費者的認知愈發固化,我們認為便宜就是應該的,這也為今後的漲價難埋下了引線。
這是一個高度分化的時代。
官方報導說銀行裡躺著140萬億的家庭存款,人均下來每個人在銀行的存款都接近11萬元,但眼下的消費降級浪潮又在不停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的消費都變得更謹慎。
如何解釋數據和現實的差異化?
只能用財富分化來解釋。140萬億的家庭存款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緣的,少數人貢獻了絕大多數的銀行存款,而由於這少數人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它們最多一天喝兩瓶紅酒,吃五頓飯,這也導致了中國整體消費環境的「微通縮」。
當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那麼消費一定是難以增長的。
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如果一個經濟體裡財富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那麼該經濟體的消費一定難有起色。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應該要努力發展成為一個橄欖型社會,而不是金字塔型社會。
中國有14億人口,但根據北師大2019年的研究發現,中國月均收入在5000以上的,只有7000萬人,這7000萬人月收入5000以上,是中國的「中產」。但14億人的基數,中產卻只有7000萬人,距離一個標準的橄欖型社會還太遠太遠。
當內部消費不足,基建投資也開始飽和的時候,傳統意義上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就有失靈的風險,投資、消費和出口,最終只能慢慢依賴出口。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所說:「中國經濟面對目前的困境,最顯而易見的辦法就是將更多收入轉移到家庭,從生產端轉移到消費端,增加居民收入從而增強消費需求。但中國似乎奇怪地不願做這些顯而易見的事情,它們仍然執著地專注於大量生產而非消費。」
按照這位經濟學家的說法,中國目前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維持巨額貿易順差,將大量生產的商品出口到國外,但一旦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對抗這種商品衝擊,這唯一的出路也會面臨災難。
今天,歐美已經聯手開始就中國的汽車產業加征關稅,未來就「產能過剩」這個概念,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關稅壁壘。而對中國來說,屆時還能夠靠外貿每年賺取大量的貿易順差嗎?
刺激經濟,不能單單只依賴出口;正如美財長耶倫所說,中國的確需要將更多注意力轉移到國內家庭的消費上面,而不是生產。
福利主義未必會養懶漢,它更像是一個社會保障的基石和底線,讓那些敢於拚搏創業的人,有一個生存的基礎。而這,恰恰是中國今天所缺乏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