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歡離合總無情 〈聽雨〉的生命意識覺醒(圖)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中,借雨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下雨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中,借雨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歷代文人筆下的「雨」景充滿了詩情畫意。早在先秦文學《楚辭》中,「雨」就留下了別樣美感的篇章,如《詩經》中的「我來自東,零雨其濛」表達出征將士之苦、《楚辭》中的「天門廣開,飄雨前驅」對環境的渲染。到唐宋古典詩詞鼎盛時期,「雨意象」更是豐富多彩,寄託了無數詩人、詞人細膩生動的人生感悟,以至於有這樣的說法:打開唐詩宋詞選集,到處聽得到雨聲。

唐宋文人墨客筆下的雨,是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希望之雨,是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的憂思之雨,也是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禪意之雨,還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之雨,雨的意象如一副水墨丹青,將世間景致萬千和人的心情交織,將生命體驗融入天地萬物之中,構成「天人合一」的絕妙境界。除以上視覺畫面表現的雨之外,有這樣一首關於聽覺的「雨」的宋詞,別具一格。詞人把一生的光陰流逝匯入到三場雨中,帶人聽盡、看盡一生悲歡,它就是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被人們譽為:在千萬首宋詞中,最美一首——「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一首僅僅56個字總結了作者一生的歷程,含義深邃。有人說這首詞讀畢只用20秒,讀懂卻需20年。


本文为荣誉会员专刊内容,请加入荣誉会员后继续阅读。荣誉会员每年将享受24期的《看中国会员专刊》。图文并茂,设计精美,至尊专享。

点击此处免费预览一期半月刊。

如果您已是荣誉会员,请登陆后,刷新本文即可阅读。




本文留言

作者紫藤蘭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