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超愛吃米飯,為什麼大街上很少見大腹便便的日本人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飯,他們對雪白的大米情有獨鍾,一日三餐壽司、飯糰必不可少。甚至日本人吃餃子,吃拉麵還要配一小碗米飯,由此可見他們對米的熱愛有多深沉。但是,總體上看,日本人都偏瘦,肥胖率也很低。走大街上很少見到大腹便便的日本人。這是為什麼?
經研究發現,儘管亞洲人普遍以碳水為主食,但在飲食劃分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日本人三餐都吃碳水,但肥胖率仍然很低有三個原因:
1、吃冷飯糰 澱粉熱量少
碳水中主要成分是澱粉。這種物質會隨著烹飪的過程而不斷的膨脹,澱粉顆粒隨著溫度、水分的影響,產生糊化。在熱的時候,澱粉糊化的程度更深,更容易分解為葡萄糖,產生熱量,導致血糖升高。
但是日本人更喜歡吃飯糰、壽司等比較涼的碳水。在米飯放涼後,澱粉顆粒會凝結成晶體,不容易分解,也能抵抗澱粉酶的分解。這有個術語為「澱粉老化」或者「抗性澱粉」。
2、吃硬米飯 抗飽
米飯煮的比較硬,粒粒分明是很多日式壽司的靈魂。這也是日本人吃碳水卻不長胖的一個「絕密之中的絕密。」你看日本名牌電飯鍋都是以顆粒分明、一粒粒筋道、珍珠透明為主打的。煮成軟塌塌的米飯,是日本主婦最忌諱的事情。
「澱粉糊化」原理恰好適用於這裡。澱粉顆粒在充分糊化後,就會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大病痊癒者或者乳幼兒才適合吃這樣的糊狀物。
相比於粒粒分明的米飯,煮的軟爛的米粥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也更容易餓。然而,像普通日本人這樣吃比較硬的米飯,就能減緩餐後消化吸收碳水的速度,從而更長時間的維持飽腹感。
低油脂、低鹽、多蒸煮、多生食是日式飲食的「精髓」。(圖片來源:Adobe stock)
3、米菜魚肉搭配巧妙
雖然日本人喜歡每一餐都吃碳水,但真正分配到每一餐中的主食份量卻非常少。
早餐大多是粥、米飯或者雞蛋,在便利店可以買到一些三明治,但可以看到的是份量比較少,大多是兩片吐司夾著一些蔬菜或者水果,再從中間切開。
日本人的午餐大多是自己帶的便當,裡麵包括米飯、蔬菜、魚肉以及一些水果。這也可以參考國內的便利店,便當的份量不多,米飯也大多隻有一小塊,但蔬菜等佔比非常高。
而晚餐大多是蒸煮的食物,或者是味增湯,茶泡飯等,他們的晚餐和午餐差不多,但是更加清淡。吃得清淡,搭配平衡,肥胖的風險自然也就降低了不少。
如果讓你每天都吃又冷、又硬的米飯,或許會食慾大減。想減肥的人,不妨試試看將米飯煮的稍微硬一點,微微放涼後再吃。
日本人的5大習慣 讓你想不瘦都難!
1、能站著不坐著能走就不站著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糖尿病.代謝內科專家青山倫久曾說,日本人不是特別喜歡專門運動,但他們的生活中卻「不閑著」。能站著不坐著,能走就不站著。由於日本的生活設施大多比較集中,不必每天開車,交通方便,很多日本人都喜歡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出門,無意中就得到了鍛練。
2、口味清淡
低油脂、低鹽、多蒸煮、多生食是日式飲食的「精髓」。
你比如說,一棵捲心菜蒸過之後,蘸著日本特有的調味汁食用就是一道美食;沙拉也被改良的,新鮮的蔬菜只撒少許鹽,滴幾滴橄欖油,再撒上點芝麻就算一道「沙拉」被端上了餐桌,簡簡單單,吃的就是那份素雅。
日本料理也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飲食中普遍少油、少鹽、少調味品,其飲食原則是盡量使各種飲食材料保持原味。日本主婦也很少煎炸、紅燒,多用清蒸、涼拌或水煮。日本人吃海產品、豆製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紅燒,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
3、喜歡吃海產品,幾乎每頓飯都有
日本的海產品是非常豐盛,每年3月∼5月,六線魚、烏賊、蛤蜊、石鱸、鯡魚等成了日本人餐桌上的「座上客」;到了6月∼8月,鮑魚、鰻魚、鲇魚、黑目鯛等開始唱主角;秋天則是康吉鰻魚、鰈魚、秋刀魚、金槍魚的天下;冬季當屬鱈魚、鯖魚、鮪魚等最美味。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每年秋天日本很多地方舉辦秋刀魚節,萬人吃魚的場面不可謂不壯觀。
數據顯示,日本每年人均吃魚由70多公斤增長到100多公斤,甚至超過人均大米的消耗量,是法國人均吃魚量的兩倍多。
一年四季,魚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少不了的必備菜品。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鰻魚飯,不足全球人口2%的日本人,卻吃掉了全球70%的鰻魚。
4、喜歡喝茶
日本人非常喜歡喝茶,特別是綠茶,茶多酚等有助於消化代謝。
茶葉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淡綠茶,對加強心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是大有好處的。
5、自己做便當
日本的便當文化歷史悠久,不管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大多都會帶著便當出門當作午餐。自己做料理,還是會比較注重營養搭配的,也不會像外賣那樣加入比較多的鹽和油。
他們認為如果上班族一頓飯就點個外賣,草草了事,不太愛自己動手做飯,長此以往就容易長肉發胖,影響健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