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應對「三大危險朋友」 態度有微妙差別(圖)

 2024-06-03 05: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拜登
2024年5月25日,拜登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圖片來源: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6月3日訊】臺灣自5.20賴清德總統就職儀式之後,內外都沒消停,內部是反國會擴權鬥爭,泛綠希望鬥爭結果與當年「太陽花運動」一樣圓滿;外事則是為了「懲戒」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的「新兩國論」,解放軍進行為期兩天的大規模圍臺演習;演習結束兩天後,由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的麥克.麥考爾(Michael McCaul)率領的一個美國國會代表團5月26日抵達臺北進行為期四天的訪問;同日,臺灣總統賴清德則及時表達:期待與大陸交流合作,增進彼此的瞭解、理解、諒解、和解。

儘管從一開頭就知道中共軍演主要是恫嚇,但在自媒體上,「中國軍隊一戰攻克臺灣」的粉紅呼聲與「中共與臺灣一戰必亡」的滅共派之間的口水仗刷屏。我想藉此機分析一下美國如今對待三個「危險的朋友」態度的微妙差異。

歐亞基金會報告:中國不是邪惡軸心成員

今年1月8日,歐亞集團發布2024年主要風險報告。該報告列舉了十大風險,面臨「盜賊軸心」被當作全球第五大風險。這部分前半截主要談俄羅斯、朝鮮和伊朗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流氓國家」,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他們一直在努力加強合作,到2024年,這些國家之間更深層次的結盟和相互支持將對全球穩定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因為它們會增強彼此的能力,並在全球舞台上以越來越協調和破壞性的方式行事。俄羅斯將成為風險的主要推動者。

該報告提醒:「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不是流氓軸心成員。北京沒有公開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但也沒有支持入侵,也沒有為普丁的戰爭努力提供太多幫助,除了購買打折的石油和允許軍民兩用商品繼續流通之外」;報告還指出,中國會繼續在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維持平衡;北京不希望俄羅斯與朝鮮走得太近——以上其實算不上預測,只是重複了美國對華「戰略模糊」政策的判斷。

該報告的結論其實也是重複華盛頓對華的外交說辭:中國常常從這三國的反西方行動中獲益,並保持著事實上的親軸心國中立政策,「事實上,如果沒有中國的積極默許,軸心國的流氓活動的影響力就會更小」。該報告最後稱,這四國「主要關注的是政權的生存和地緣政治利益。因此,他們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仍將是交易性的」,這一判斷其實有誤區,布熱津斯基這位地緣政治大師(這一理論的重要創建者之一)的地緣政治的核心,就是基於利益的結盟而非意識形態的結盟。東盟國家的選擇就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說報告的上述內容基本是老調重彈,但「美國的危險朋友」一節裡,該報告的分析頗具現實主義考量。該報告稱「美國的敵人正變得更加危險,但即使是它的朋友今年也可能將其拖入擴大的衝突」,然後將澤倫斯基、納坦雅胡及臺灣新總統賴清德列為三位「危險的朋友」。此前,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2023年10月11日在布魯塞爾出席新聞發布會時向媒體強調了美國同時應對「多戰區危機」的能力,外界通俗解讀為「美國有同時應付三場戰爭的能力」,在俄烏、以哈兩場已經發生的戰爭之外,加進一場預期的「台海戰爭」。

澤倫斯基-烏克蘭已經漸成雞肋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以來,總統喬.拜登一直是烏克蘭最堅定的支持者,為其提供了1,130億美元的軍事和其他援助。然而,隨著戰爭的拖延,美國國內對烏克蘭的政治支持已經動搖,嚴重削弱了拜登今年繼續提供援助的能力。如果川普(特朗普)在11月獲勝,烏克蘭人就可以告別他們最大的支持者。在國內壓力下,以及對美國支持減少和戰場上日益困難感到沮喪的情況下,絕望的澤倫斯基將冒更大的風險來扭轉戰局,並在川普可能就職之前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包括對俄羅斯、克里米亞和黑海目標進行更激進的攻擊,威脅俄羅斯做出反應,並可能迫使美國更直接地捲入戰爭。

這一預測正在變成現實。瑞士將於今年6月舉辦首屆烏克蘭和平峰會,邀請全球160多個代表團參加,瑞士外交部目前已確認有80餘國與會,其中有一半是歐洲國家。澤倫斯基呼籲美中兩國領導人出席這次峰會,就如何制止戰爭統一全球輿論,並加大對未受邀出席的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壓力。

據報導,拜登此前表示,由於他的會議排程,將不會親自出席在瑞士舉行的峰會,而中國和巴西則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堅持認為「衝突雙方」都應坐到談判桌前——如果美中俄三國領導人都缺席這場峰會,那就成了一次表態大會。

以色列:美國兩黨精英都不能丟棄的盟友

以色列與美國的關係世界皆知,該報告用「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也是美國累計外援的最大接受國」來概括非常準確。該報告也很清楚地看明白一點:以哈戰爭初期,儘管拜登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關係很複雜,但他仍然強烈支持以色列。但兩國很快就加沙戰爭的進行和結局出現了公開的分歧,包括對於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在加沙戰後治理中應發揮的作用以及兩國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等在內。拜登希望看到戰爭結束,而納坦雅胡有政治和個人原因讓戰爭繼續下去,甚至升級。

該報告的判斷已被現實證明,面臨大選的拜登陷入兩難:他不敢丟棄以色列,猶太人將近80%支持民主黨,猶太富商是民主黨的主要金主;他也不敢放棄巴勒斯坦,民主黨的基本盤青年學生、lgbtqi+、穆斯林群體為此發動數百場反戰抗議。因為支持這場戰爭,美國與歐洲盟友當中一些國家正在離心離德。

5月2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邁克.詹森在以色列大使館一年一度的獨立日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說時,宣布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將在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此時正值內塔尼亞胡因攻打加沙的方式與美國拜登政府關係緊張之際,美國民主黨人為此憤怒。

對美臺關係的判斷符合現實

該報告指出:華盛頓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及其與臺灣的安全合作對於阻止中國入侵和宣布從臺北獨立至關重要。儘管拜登一再表示美國將保衛臺灣免受中國的攻擊,但「戰略模糊」仍然是官方立場,總統不想冒與北京在臺灣問題上發生危機的風險。該報告認為,如果臺灣選舉副總統賴清德擔任總統,因中國認為他是這一代人中最支持「台獨」的臺灣領導人,台海的不安現狀將很快受到考驗。

目前,美國對華政策仍然處在「戰略模糊」階段,經濟戰略被概括為「三條腿的板凳」,也就是關稅、技術補貼和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的限制措施變得清晰一些,但「一個中國」政策仍然未變。賴清德總統在就職講話中闡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引發了中國大規模軍演威脅,摩擦很大卻終未走火,美國暫不需要為捲入第三場戰爭傷神,但態度肯定是維持兩岸現狀。

賴清德在美國代表團到達當日發表的講話,表明他對現實有清醒認識。早在2022年4月俄烏戰爭開打兩個月之時,其時正值臺灣群情激昂地稱「臺灣就是烏克蘭」,不少臺灣名嘴聲稱要用美烏共用資訊戰打垮中共,好些臺青上烏克蘭戰場當志願者之時,賴清德當時兩度公開聲稱:「臺灣決不能成為烏克蘭」。也因此,賴清德在總統任上,在堅持他一向的「臺灣不需要再次獨立」、「兩國互不隸屬」這些主張時,會注意留出避戰空間。

以上美國「三大危險朋友」與美國的關係是否化險為夷,除了它們各自面對的敵人如何行動之外,美國大選結果也是一個極大變數,其中,烏克蘭這「朋友」關係最為脆弱,賴清德將繼續在美中之間走鋼絲。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