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如果穿越回1989年 你會參加學運嗎?(組圖)

 2024-06-01 1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六四 穿越 學運 白紙 網友 中共 1989 共產黨 六四事件 八九學運 自由亞洲
1989年「六四」學運期間的北京天安門廣場。(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六四35週年之際,本臺民調徵集了網友對於當年六四事件的看法,結果顯示出「白紙一代」與「六四一代」的思想異同。

5月10日,本臺透過國際社媒平臺X發起一項民調,徵詢的問題包括:「35年後,你如何看待六四事件?」;「白紙一代」與「六四一代」有何異同?」,以及「如果穿越回1989年,你會參加學運嗎?」。截至發稿為止,這項民調共獲得近31萬人次的瀏覽量,並有100多則評論,還有部分讀者以電郵回覆。

網友:「六四」對很多年輕人還是陌生詞

對於35年前的「六四事件」,網友們紛紛發表不同看法,其中多為讚揚肯定,但也有人持懷疑態度。網友「Lili」說:「六四是中國大陸最接近改變體制、成為民主國家的一次運動,可惜以失敗告終。」

網友「馬特」表示,當年他才十來歲,看到所在城市的大學生都在上街遊行,如果自己是那個年齡,肯定也會加入。他說:「那時都很單純,並沒有要去徹底推翻共產黨,而是改良,包括看到三君子用墨水弄髒天安門毛像也非常憤慨。現在想來,他們的覺悟已經領先了廣場上的學生,領先了那個時代。可惜,共產黨連這個改良的機會都不給人民。」

多年來,「六四」一直是中共官方的禁忌,相關討論被嚴格屏蔽。一名來自青島的中學生發給本臺的投稿中表示:「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六四』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在偽黨的紅旗之下生長的我們被灌輸著『愛黨即愛國』的概念,我的同學甚至沒有搞清什麼才代表『中國』。」

另一位網友在給本臺的郵件中說:「大陸人對於六四,要麼一開始就被預設的愛黨立場帶歪,要麼知道的多一點,但是一口咬定『這場風波要有結論』云云……。除了我曾經的兩位親身參與過的老師之外,無一人給予學運正面評價。」這位網友還表示,大部分人是通過第一次翻牆,在海外的油管和維基百科網站得知六四真相的。但是,由於大部分中國民眾受到官方宣傳,對當時大量報導了六四實況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西方媒體有很深的刻板印象,使得他們不相信這些媒體的「每一句話」,也包括六四事件。

對此,身在美國加州、曾參與反對疫情清零政策「白紙運動」的中國留學生鄔鶴鳴告訴本臺:「主要是因為中共的洗腦教育非常、非常成功,你從小也沒有別的渠道接觸到別的消息,你整個人的思維模式就是已經被固化在他們那一套說辭當中。」他說,雖然自己已經算比較有獨立思考精神,但剛來美國的一、兩年,還是會不自覺地按照中共灌輸的思維模式進行推理。

白纸运动
2022年11月29日,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聲援白紙運動(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參與「八九學運」?網友:我會,但不會以那種方式

對於本臺民調「如果穿越回1989年,你是否會參與學運?」的問題,不少網友反饋說:「我會」,或者引用當時一位大學生回答外國記者的採訪:「This is my duty(這是我的責任)。」也有網友直言:「我不一定有勇氣參加,但是我是打心裡支持八九年的民主運動的。」更有網友說:「我會,但不會以那種方式。」

參與了「白紙運動」的鄔鶴鳴告訴本臺,他父親就曾是一位八九學運時在武漢地區的學運領袖。對於本臺的民調問題,他表示:「我是一定會去的。一個是出於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感,我應該會走上街頭;另外一個,就是看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也會參與的。」

名叫「Key」的網友說,雖然自己沒有親歷六四,但從長輩口中得知當年學生們的勇氣令人敬佩,而「時過境遷,年輕一代更需要以和平、理性的方式爭取權益。」

網友「反抗者時報」的回覆則是:「坦白說,我不會現場參加,但我會用我的能力支持……。當然,群體性事件和運動的影響的確容易更大,但大的影響不一定能作用到一些人。」

六四與白紙:出於希望vs出於絕望?

從中國的「六四事件」到「白紙運動」,其間相差了30多年。那麼,這兩代青年群體之間都有哪些思想上的異同之處呢?

網友「wophb」說:「35年後,六四事件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們,值得反思。每一代人都有著獨特的使命與責任,『白紙一代』和『六四一代』各有所長,都在自己的年代發光。若時光倒流,或許會考慮參與學運,為理想與信念發聲。」

網友「XComhghall」表示:「看六四圖片,好像有很多在政府、法院、檢察院工作的人,記者都參與遊行。支持『白紙』好像就只有年輕人,甚至我感覺不少可能比參與六四的學生更年輕。相比主要集中於北京的『六四』,『白紙』顯得更自發、草根、分散、廣泛——like water(如水)。4月開始的『六四』,5月下旬才喊出『李鵬下臺』,這樣看,白紙更早喊出『習近平下臺』的口號。」

也曾參與「白紙運動」的在美中國留學生張津睿告訴本臺,對於這兩代人的追求不能一概而論:「但你如果比較說,參加了『六四;的人和參加了白紙運動的人的話,他們都是試圖推進中國的民主化,但他們是在不同的上下文(背景)下,推動中國的民主化。」

張津睿認為,這兩場運動的參與者處於不同的時空背景,面臨的問題也不同:「比如當年的話,跨國鎮壓還沒有這麼嚴重,現在則非常嚴重。當時很多最先站出來的人是在海外的,而現在最先站出來的是在中國的。」

鄔鶴鳴則認為,參與這兩次運動的兩代中國人都同樣非常勇敢:「在這種集權專制的國家,你要走上街頭,對這個政權說任何一個『不』字都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張津睿還表示,兩代中國人對於民主理念的認知也很不同:「我這一代人很多是吸收了世界這幾十年來發展出來的自由主義理論,包括民族自決,還有對性少數群體認同的關注,還有對民族上的少數群體認同的關注。在80年代,很多人會說『我們要什麼樣的中國』,而不會想說『中國』這個概念是不是有必要的。而現在我這一代人,對這個概念已經在開始解構了。」

除了理論基礎的不同,張津睿還認為兩代中國人的思想狀態同樣存在差異:「我想,當時(六四一代)是出於希望;而我們這一代人是出於絕望,在這個封控之下的絕望而做出這樣的活動。我們看不到希望,只能搏一搏。」

「白紙一代」對於共產黨看得更清楚?

一位名叫「隨緣」的網友留言指出,相比於「六四一代」,「白紙一代」對於異議群體、抗爭群體彼此間不同政見的容忍程度更高。他認為,這可能是受到香港抗爭者「和理非」、「勇武」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影響,在一個要求解封的抗爭中喊「習近平下臺」,不但沒有被扭送、割席,還有不少人跟著一起喊。雖然事後也有人表達了對此不認同的觀點。

鄔鶴鳴則說:「我們這一代——白紙一代,對於共產黨可能看得更清楚一點。當時89年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還是對中共帶有幻想的。但是你看『白紙』的時候,連『打倒共產黨』的口號都敢於喊出來了。」他認為,在35年前,大部分中國人可能都沒有想過除了共產黨以外,中國還可以有不同的執政黨或政權,「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包括不是那麼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對共產黨都沒什麼感情。你管得好行,你管得不好那就換。」


責任編輯: 陳納新 来源:自由亞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