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下令後 財政部與央行「眉來眼去」(圖)
中國央行購買國債,以刺激經濟增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5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提出中國央行購買國債,以刺激經濟增長,中國財政部公開發文表態支持。分析指,實施中國版超級QE(量化寬鬆),財政赤字貨幣化。
財政部與央行眉來眼去 買國債支持經濟?
中國財政部日前公開發文表態:要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央行相關負責人稱,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當下中國經濟主要面臨兩大痛點,一是需求端內生修復動能不足,私人部門主動加槓桿意願有限,而貨幣政策成效有限;二是地方債務壓力高企,增量槓桿空間不足。支持經濟修復訴求下,中央財政延續擴張有必要也有空間。
他預計,央行購債可以實現貨幣和財政兩個渠道的流動性釋放,並緩解政府債供給高峰對於銀行間流動性市場的衝擊。一方面,緩解了國債大量發行所導致的發行利率上行、擠壓信用債發行空間等問題。另一方面,也透過財政支出的形式寬幅釋放了流動性,對實體經濟實現了支持作用。
申萬宏源研究債券首席分析師金倩婧認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主要基於兩點原因:一是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的需要,目前中國央行整體較為依賴降准釋放長期流動性,但目前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相對低位,而債券供給又持續維持偏強,資金面易緊難松,央行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有其必要性。二是中國國債市場規模已居全球第三,也基本具備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的條件。
習近平下令中國央行買國債 史無前例大放水
「習近平關於金融工作論述摘編」一書不久前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內容涵蓋2012年11月至2024年2月期間的報告、講話、說明、演講等,其中部分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根據這本書,習近平2023年10月30日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發表的講話提到,有必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國央行應該逐步增加在公開市場買賣國債。
資本市場認為,中國版超級QE(量化寬鬆)將開啟,這意味著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央行目前並不能在一級市場上直接買國債。如果對該法進行修訂,信號意義就很強烈。不過,中國央行當下仍可以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國債,這是中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的一部分。
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央行還進行過國債購買。所以,制度上不是問題。而且,目前中國央行持有國債約1.5萬億元,主要是2007年買入的特別國債,其中7500億元是2023年續買。
廣發證券認為,邏輯上小額購買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市場化買賣,但大額一般可能定向購買。例如,2007年和2023年,中國央行給某個銀行一筆定向資金,該銀行去一級市場購買國債,然後央行再在二級市場從該機構買入,同時回收定向資金,實現央行政府債券持有量的上升。
廣發證券分析師表示,現代經濟信用貨幣就是債務貨幣,債務是貨幣來源,政府債務是基礎貨幣主要來源(因為等級更高)。目前超儲低,銀行間資金緊張,市場缺長期基礎貨幣;法定准備金率也很低,如果長期基礎無法補充,準備金率的調控也會逐步失效;近期政府債發行量大,市場承受能力越發有限。
華泰證券則表示,中國央行本來就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的,但公開市場操作量動輒千億甚至萬億,如果用直接購買的方式,容易引發價格波動。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發文《奪魂喪魄中共垂死 斗天地人不得善終》指出,中共直接以封城等極端的行政手段來應對疫情,強硬「剎車」的方式給經濟造成了傷害。「清零」防疫政策清空了中國經濟,百業凋敝。同時也清空了政府財政,各級政府寅吃卯糧,靠罰款增加收入。
並且,中共將財政赤字貨幣化(Monetization of Financial Deficit),又可理解為政府債務貨幣化,這是一個非正常的政府行為,也是非正常的貨幣創造機制,即以發行國債為核心的財政政策,進而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
文章指出,財政赤字貨幣化毀掉中國經濟的原因,是民眾對中共的財政和貨幣體系失去了信心,繼而導致貨幣已完全不能完全進入生產經營性的實體經濟,只能憑空刺激經濟或者只是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
中國央行發布調查 經濟前景不佳
中國央行最新公布的季度報告顯示,中國家庭仍掙扎於疲軟的就業市場,由於希望提高儲蓄,因此他們的消費需求來到相對低點。該結果反映決策者仍持續面臨挑戰,他們一直希望依賴內需消費,來推動中國疫後的經濟成長。
在這份針對50座城市、2萬名居民展開的調查顯示,46.5%回應認為今年前3個月的就業情況「不穩定」與「不確定」,表示他們「難以被僱用」,只有10.5%表示「容易找到工作」,就業狀況「變得越來越好」。
中國央行另一份對企業家進行的調查顯示,近42%感到宏觀經濟基本面,比如就業、供需正開始降溫,許多預期訂單將減少。
與此同時,近70%回應調查的城鎮居民表示,他們的所得「維持不變」,但逾17%表示已「減少」,毫不意外的是,近62%說,他們「打算增加儲蓄」,該比例較上一季增加0.7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消費力維持疲軟,不到4分之1的回應者選擇「增加支出」,與去年最後一季相同。
對於低迷的房地產市場,超過50%的回應者說,下一季房價可能維持相同水準,10%預測將出現增長趨勢。
保銀資產管理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房地產新屋銷售尚未穩定,3月間在「兩會」上,財政政策立場轉向積極,但政府為刺激經濟的債券發行等措施還未傳導至經濟,中國經濟復甦需要時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