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1月29日訊】近期,中國國內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經濟現象:
一邊是國內貨幣超發嚴重。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292.27萬億元,同比增長9.7%。而就在20個月之前,中國M2的餘額只有236.6萬億。這意味著,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超發貨幣高達50多萬億元。
而另一邊卻出現了物價下跌、房價下跌、股價下跌的情況,特別是房價和股價出現了連續下跌的行情,實在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導致中國在過去20個月內印鈔高達50多萬億元的原因是,國內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靠貨幣寬鬆來拉動,就是只要經濟稍有調整苗頭,就開始啟動新一輪的經濟刺激計畫。早在2008年,中國就推出了4萬億的投資計畫。在當時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很快就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能頻繁使用,否則其產生的效果會越來越差,甚至還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結果。
這不,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在過去20個月已印鈔50多萬億,為什麼還會出現物價下跌、房價下跌、股價下跌的情況呢?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出現物價、房價、股價都出現大漲才對啊。對此,有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疫情帶來的影響過大,超乎想像
在疫情期間,中國國內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現如今在放開了疫情管控之後,大家都在加班加點進行生產,想把之前的經濟損失給補回來。可與此同時,老百姓由於收入減少或失業,購買需求則在不斷萎縮。
這樣一來,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產能嚴重過剩,庫存積壓情況。而在商品供遠大於需求的情況之下,即使是央行貨幣超發,也難以大幅推高當前的物價水平。最新公布的2023年12月CPI數據只有0.2%,通脹率已經接近於零。
第二,多數超發貨幣扎堆在金融體系內
在貨幣嚴重超發的情況下,人們之所以看到物價、房價、股價都沒有出現上漲,反而出現下跌。主要是,超發貨向都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多數超發貨幣並沒有流向商品市場、房地產市場、A股市場。
原因很簡單,這幾個市場缺乏賺錢效應,游資不願意進入,反而還會選擇退出。同時,現在的游資也不傻,房地產市場和股市都有較大的泡沫,都在經歷擠泡沫的陣痛過程。所以,游資都不願意進去充當接盤俠。
第三,很多商品降價主要是技術升級了
現在,像電冰箱、電視機、空調等實用家電都在降價,主要是家電每隔幾年都要升級換代,原來的舊款家電就要通過降價來去庫存了。此外,一些燃油汽車碰到新能源汽車的大量入市,也不得不被迫選擇降價。因為不降價促銷,銷售業績就上不去。
顯然,很多商品的降價主要是原來的產品已經升級換代了,企業急需要通過降價的方式來去庫存,回籠資金。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指望這類技術更新很快的行業商品都漲價,也不太現實。
第四,市場恢覆信心尚需時日
正如上面所述,央行超發的貨幣都停留在金融體系內,既沒有流向商品市場,也沒有流向股市和樓市,主要是在經歷了3年疫情之後,人們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嚴重不足,大家都不願意投資和貸款了。而如果要讓老百姓的信心恢復,除了這些市場要有賺錢效應之外,恐怕還需要一段逐步恢復的週期。至少現在來看,超發的貨幣要想大規模流向股市和樓市,乃至是商品市場都很難實現。
20個月印鈔50多萬億,物價下跌、房價下跌、股價下跌,這合理嗎?顯然不合理!這說明國內經濟恢復需要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不能一味的依賴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因為這樣做,並不能解決商品市場、股市、樓市的信心問題,也解決不了商品市場本來就嚴重過剩的問題。而且,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會對於未來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越來越弱。
簡而言之,通過印鈔票肯定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靈丹妙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